三唐乡南杨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 “双社”联合打造党建富民模式

德州日报 2018-09-18 09:15 大字

□本报记者袁芳本报通讯员邢晓天

9月14日,天蒙蒙亮,平原县三唐乡南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东就起床擦拭、检修大型玉米收割机。“秋收时节快到了,这台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可是我们的宝贝。”李海东擦拭、检修的农机设备全部来自南杨农机专业合作社。

2014年,南杨村整体搬迁, 2016年,回迁入住千佛塔社区。村民上楼后,大型农机存放成了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李海东与党员干部商量后,召开村民大会,决定用拆迁补偿款建设农机大院一处,再购买些新的农机设备,成立南杨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服务村民。

南杨村耕地分配分散,一家的耕地甚至零散到4至5块,粮食成熟期的时候,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低,成本高,机械磨损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去年,平原县推行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李海东眼前一亮:“借助原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不仅能把农民的土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省去外包托管费用。”

去年10月27日,南杨村作为三唐乡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村,率先成立了南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626亩土地全部入股,从发动到成立总共用了7天的时间。

土地合作社与农机合作社“双社”联合给南杨村农业发展植入了新引擎。李海东算了一笔账,农作物从种到收,农机具的费用能降低一半,每亩地可节约成本100多元,全村可节省6万多元。今年,气候条件并不好,但由于合作社管理人员精耕细作,每亩还可增产100斤,成本减少了,收入增加了,群众积极性很高,对合作社更有信心。

土地整合到一起后,效率大幅度提高,“往年地块零散,机器干干停停,磨损大,容易坏,效率提高后,机器不但没坏,一年光柴油费用就能节省5000元。 ”李海东介绍。

合作社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解决了不少难题。 90岁的马今生无儿无女,没有劳动能力,合作社成立以前地都是村干部帮忙种着,后来以每亩300元包给其他农户。入股合作社后,每亩地能多收入700元。

44岁的永善亭,一家四口,女儿上大学,儿子念小学,他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间服装店,家里的地没时间打理,只能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给别人耕种。如今,加入了合作社,耕地、撒种、灌溉、施肥、收获合作社全包了,一年每亩至少收入900元。“有合作社真省心,收入不降反升,在外工作再也不用总记挂着家里的地了。 ”永善亭高兴地说。

南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营还增加了集体收入,有了收入,村里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群众。南杨村所在的千佛塔社区到中心小学的道路年久失修,师生上班上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解决这一问题,李海东主持召开了股民大会,决定集体出资把道路修好。“合作社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李海东说。

看着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玉米,李海东说:“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不仅让农民增加收入,还解决了一家一户种地难等问题。下一步,南杨村将继续发挥‘双社\’联合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新闻推荐

慰问环卫工人

日前,在平原县汉德广场,平原金沙河面业恒旺粮油店的店主,为县城325名环卫工人发放了价值4000余元的挂面,感谢他们为城市环境...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