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坊子乡:西葫芦种成“宝葫芦”
□本报记者袁芳本报通讯员王宇
8月22日,记者走进平原县坊子乡油坊村,只见种植西葫芦的大棚整齐排列。此时,是西葫芦种植的歇茬期,大棚内温度高达80摄氏度,可杀灭害虫和病菌。用高温杀菌替代农药,是当地提升西葫芦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该乡西葫芦种植规模大、品质高,今年7月9日,坊子乡登上了农业部公布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
油坊村西葫芦种植基地负责人崔元祥笑着说:“俺2015年底投资70万元建设5个大棚、2个拱棚,2016年就收入70万元,回了本。今年,西葫芦价格好,预计能挣80万元。 ”坊子乡推广西葫芦种植3年来,油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7000余元。
坊子乡部分村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西葫芦,2007年,坊子乡依托全乡4个千亩蔬菜大棚区,与福建中绿集团合作组建了“中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规模种植西葫芦。如今,坊子乡西葫芦种植面积达1.7万余亩,建有蔬菜大棚5000多个。去年产量3万吨,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
中绿合作社负责人宋开虎说:“在我们合作社的带动下,其他村也跟着种上了西葫芦,加入了合作社。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多个村子实施了‘粮改菜\’,形成了蔬菜产业带。 ”
目前,坊子乡的西葫芦主要销往北京新发地市场,并占据着那里约80%份额。另外,也有来自石家庄、济南、莱芜等地的超市采购员慕名求货,高峰期一天能出货80多万斤。“进军京津市场,坊子西葫凭的是好吃、营养、安全的核心品质,能满足高端的消费需求。在那里,我们的售价能保持在每斤2元到2.6元之间。 ”宋开虎说。
坊子乡西葫芦规模如此之大,销量如此之高,质量如何保证?“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宋开虎说,合作社坚持使用高温杀菌、防虫网、地网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坊子西葫是地域特色产品,从种植到上市,我们都有严格的生产流程,产品溯源容易。我们进入市场的西葫芦,每车都要质量抽检,发现不达标的则全车产品都要淘汰。这两条因素形成了一个‘紧箍咒\’,促使农户自觉按照标准流程种植,保证质量。”宋开虎说。坊子乡西葫芦连续10年没有出现抽检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事件。
坊子乡的西葫芦重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他们以合作社为依托,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生产流程,采用由县蔬菜协会引进并培育的寿光种苗。标准化下产出的西葫芦形状正、条纹好、色泽鲜,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
西葫芦高产优质,合作社在2011年注册了“坊欣”农业商标,经过7年的发展,“坊欣”品牌在蔬菜市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只要是市场上‘坊欣\’品牌的西葫芦,便被高价抢购。有一次,我们去新发地市场送了10辆车的西葫芦,但市场那边却显示坊子乡来了11辆的货。经查证,有一辆车的西葫芦为了卖高价,盗用了‘坊欣\’品牌。这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品牌受欢迎。 ”宋开虎说。
在坊子乡,西葫芦种植已由官方推动演变成群众自发。陈楼村因地质问题打井难,大棚建不起来,只能眼瞅着邻村村民种植西葫芦,发了财。去年,陈楼村村民自发集资在村子附近打了一口大井,把大棚建了起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崔文国说:“咱坊子乡的西葫芦牌子硬得很,我们借着这股东风,赶紧成立合作社,发展大棚,陈楼村村民在致富路上绝不能再落在后头了。 ”
新闻推荐
8月11日,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工作继续开展,200个督查组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4个县(市、...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