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养猪老把式王云青——干活儿不赶活儿,一年省下3万多

农村大众报 2018-04-06 06:09 大字

编者按:2017,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环保风暴,行情低迷,饲料上涨……过去的这一年,养殖人只有走过这一道道坎,才能在养殖业中继续前行。近日,农村大众记者走近这些养殖人,看这一年他们如何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自身,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显神通。

锅培口村地处鲁西北,属平原县腰站镇。2000年,为了发展养殖,村里统一在村南规划了养殖小区,最多时占地40多亩,有30多户人家搞养殖。10多年过去了,养殖户减少到10家。曾经热热闹闹的养殖小区,也变得冷清寂寥。在这儿寂寥中坚守的,就有王云青夫妻俩。

12月31日,2017年的最后一天。上午8点钟,记者来到了王云青的家庭养猪场。三栋猪舍,占地2亩多,自繁自养,能繁母猪30多头,最多时存栏400多头,夫妻两人干活,长期雇佣一个人帮忙……一个典型的小型养猪场的范本。

有了环保设备 猪粪不再堆路边

“头秋里,我们修了化粪池、化尿池,做了雨污分离。虽然花了3万多元钱,但环评顺利过关了。”王云青说,“以前猪粪堆在马路边上,自己想想都觉着不好意思。”

3万多元钱,对王云青来说,不是个小数。但想到环保改造后,路过猪场的人不再捂着鼻子,他还是觉得很值。实行环保改造后,猪尿经过发酵后,随水冲施到猪场西侧的菜地里;猪粪呢,则定期有人上门来收购,清理、运输都全封闭操作,味道比以前小了很多,还能定期为他增加一笔小小的收入。

一有机会就参加职业培训

不仅是环保,对政府提倡的事儿,王云青和妻子梁秀英,都能从正面理解,并且积极参与。去年,夫妻两人各参加了一个免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王云青参加的是电工班,为期两周;梁秀英,参加的是电商班,为期一周。参加培训班期间,两人都是当天往返县城,起早贪黑地干猪场的活儿。“老师都讲得可认真了!”梁秀英说:“不管用上用不上吧,多学点没什么坏处。”

也正是有这种艺不压身的想法,王云青夫妻俩从2008年养猪到现在,边养边学,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保证母猪受孕率、仔猪成活率和降低料肉比等事儿,现在,对他俩都不再是什么难事。

▲梁秀英边翻看猪场记录本,边为记者介绍。

手里有了钱就给猪铺设地暖

说不难,其实也不容易。为了降低冬季生猪的发病率,从2013年开始,王云青开始在猪舍循环铺设地暖,连续3年花了20多万元。之所以“循环”铺,一是因为有猪的圈舍不能施工,二是因为手头的钱有限。“那几年是挣了钱,就给猪修暖气!”王云青笑着说。

2016年生猪行情高企,2017年必然往下走。认识到市场形势的严峻,王云青2017年又拾起了一个中断了三四年的活儿———调料,买预混料再自己调到豆粕、玉米、麸子里。猪场一天用料近2000斤,王云青和雇的一个工人一起干,每天得干3个小时。时间和体力付出,换来成本的下降。与全价料相比,王云青自己调料每吨成本能降低100元左右,全年算下来就能节省3万多元。

其实,王云青养猪几乎一直是自己调料,那几年之所以终止,是因为腰肌劳损太厉害,“有时候疼得吃不下睡不着”。猪要养,自己的腰更得养。就这样,王云青用了三四年全价料,养好了自己的腰。虽然现在年龄大了,再拾起这个活儿,王云青却知道如何干了——干活不赶活儿,量力而行。

不能只低头干活 以后要多抬头看路

在猪场,王云青干的力气活儿偏多,妻子梁秀英负责记账和猪场的资料整理。种猪使用、母猪孕产、仔猪出生及成长、商品猪出栏、疫苗使用……每一样儿,梁秀英都仔仔细细一笔笔分门别类记在本子上。梁秀英翻看着记录本给记者介绍:2017年全年,猪场共出栏商品猪390头,价格最高时每公斤18.0元,价格最低时12.6元,全年盈利6万元左右。

“以前光低头拉车,今后我得多抬头看路。”王云青说,养猪10年自己虽然坚持下来了,但教训大于经验。王云青所说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好好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譬如,通过对市场的判断来调整存栏。为此,10多天前,他刚刚与一家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尝试进行养猪投入品的线下服务。

“乡村振兴,乡村就必须要有人。”王云青说,留下的人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日子更好些,让村里的人气更旺些。

 

(来源:农村大众报 记者:魏新美)

新闻推荐

德州市评出首批10名“新时代好少年”

本报讯(记者王秀青通讯员李伟)3月27日,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揭晓,10名同学荣获2018年第一季度德州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他们分别是德...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