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麦田高产的守望者 ——追记我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

泰安日报 2016-09-14 00:00 大字

■2010年6月1日余松烈(右二)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高产攻关田考察。通讯员 刘观浦 摄余松烈2012年在青岛。 通讯员 刘观浦 摄  

□记者 陶园园

编者按 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我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0日12时20分在泰安逝世,享年96岁。余松烈从事小麦的教学、科研60余年,研究创立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确定为“八五”“九五”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惠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山西等地累计3亿多亩麦田,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伴随着秋播夏收的岁月轮回,余松烈一生坚持行走在攀登农业科学高峰的征程上,把自己的青春与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小麦栽培事业,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心力。

窗外,朔风凛冽,大地封冻。冬小麦抵抗着零下十几摄氏度低气温的袭击,顽强地生长着。窗内,一灯如豆,人影独坐。余松烈正披着一件棉衣在简陋的书桌前为明天的科技队长小麦培训班备课。“已经快12时了,早点儿休息吧。”余松烈的学生兼助手董庆裕,忍不住再一次提醒。“我马上就好,你先睡吧。”手中的笔稍微停顿了一下,余松烈又继续写了下去。凌晨3时,醒来的董庆裕看到余松烈竟然还在书桌前,他有点不解:“您是大学教授,给县里的科技人员讲课还用这么认真吗?”“科技员直接关系着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接受程度,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余松烈说,“每个地方的基本情况不一样,我得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备课,这样才能让大家易接受、见效果。”这一天,是1982年的正月初六。

当城乡还沉浸在一片节日的喜悦中时,余松烈在济南开过小麦顾问团会议后,就匆匆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到了平原县已经是晚上6点多了,顾不上休息,余松烈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了座谈会,了解当地小麦生产情况,并连夜写讲稿,第二天为50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讲了麦田管理课。这一年,余松烈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4次到平原指导,使全县22万亩小麦在大旱之年亩产达到294.5公斤,比上一年增产118公斤。

多少年来,大家仍然忘不了屋内的灯光,这灯光照亮了希望的田野,温暖着广大农民的心。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深情。麦田,是余松烈最熟悉、用情最深的地方。90岁那年,余松烈已经步履蹒跚,行走在松软的麦垅间,摩挲着沉甸甸的麦穗,他激动不已,一如当年。在生命中的最后6年,这位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把仅存的精力留给了麦田,直到病倒在医院。2016年4月20日12时2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在山东泰安逝世,享年96岁。

如今,他看不到又一季麦子的成熟了。继承他小麦事业的学生们赶来了,他们放下手中的试验,向这位恩师致敬;接受过他点拨、运用前沿技术获得高产的农民代表赶来了,他们手捧麦穗,流下不舍的泪水:“余老,您的目标达成了,您就放心走吧!”

从亩产200公斤到800公斤

“农村太穷了,农民太苦了,只有小麦高产,才能拯救他们。”

“钻研小麦栽培技术,不能再让乡亲们饿肚子。”这是余松烈深入基层后,由研究育种改为专研小麦栽培的初衷。1966年,余松烈开始到山东省著名的小麦丰产区肥城县汶阳公社砖西大队蹲点,农民们由于长年吃粗粮导致了疾病多发,这让他深切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

在余松烈的一生中,他经历过很多次的选择。而这一次,余松烈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小麦低产的历史。

1974年秋播,余松烈来到当时的滕县史村,指导小麦管理上实行“六改”,包括改品种、降播量、适时早播、改耧播为机播等内容。这些是余松烈冬小麦精播高产理论的雏形。第二年夏收,史村820亩小麦平均亩产457.5公斤。而当时,山东小麦平均亩产不到180公斤。

余松烈在滕县5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小麦精播高产试验,集成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1978年,余松烈的“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余松烈开始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至1989年,山东各地累计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示范田2126万亩,累计增产9.61亿公斤,节省小麦种子8000万公斤。

从1982年到1991年,余松烈几乎跑遍了山东省所有小麦主产县,还到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进行宣传和示范推广。据不完全记载,在这段时间内,他共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约10万余人次,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日益扩大。

在这段时间,余松烈总结并提出了小麦亩产栽培发展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再高产的三个阶段理论,并针对三个阶段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办法。特别是研制出了小麦精量播种机,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余松烈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开始在全国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1992年,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定为“八五”“九五”期间农业重点推广项目,成为黄淮海6省冬小麦高产栽培主推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后,80多岁高龄的余松烈已不再主持科研项目,但他研究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发现,由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过去的小麦精播机作业时拥草拥土,已经不能适应精播高产要求。他就和自己的助手、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董庆裕等一起,经过5年反复试验,研制出小麦宽幅精播机,总结出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技术。

董庆裕介绍,该技术2006年开始推广,普遍增产幅度接近10%,目前已在黄淮海6省得到大面积应用。2009年,该技术在滕州创造了我国冬麦区亩产最高纪录。

2010年以来,余松烈把小麦高产攻关田的目标定为亩产800公斤。

这一年,余松烈已经90岁了,但年龄对他从来不是问题。这位与麦田打了67年交道的老人,哪怕是生命的最后岁月,心中最放不下的依旧是那片麦田。

2010年6月1日,90岁高龄的余松烈照例来到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攻关田。每年的6月初,赶到鲁中地区小麦即将成熟的时候,他总要实地考察一番。

这天上午,余松烈特别高兴,似乎忘记了炎热和劳累。看到丰收在望的小麦高产攻关田,他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说:“小麦宽幅播种是在改良精播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适时早播。”

他不断嘱咐身边的科技人员:“今年秋播,还是希望适时早一点,7日、8日播种为宜,争取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人们劝他早点儿回家休息,他执意不肯。后来,他的女儿余亚勉说,那次余松烈回去之后就累病了,一躺就是十几天。

然而,这一趟现场考察,余松烈没有白来。他的技术指导,大家都一一记在心里,落实到了行动上。当年秋播,高产攻关田有了很大改进,那都是完全按照他的叮嘱下种的。

“余老这一招,也真神。那年秋天小麦出苗齐,长势好,分蘖早。”一位农民说。一直跟随余松烈进行攻关实验的董庆裕及时跟他进行了汇报,余松烈又和科研人员提出了冬前“深耘断根”、后期“一喷三防”等跟踪管理方案。

他总是这样,一门心思探索小麦高产的秘密。他对待小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就打听,看到了才放心。“小麦就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已经分不开了。”

2011年6月1日,余松烈再次来到岱岳区马庄大寺村的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攻关田,听取测产情况汇报,实地查看小麦后期长势情况。

当听说测产的理论产量达到820公斤时,余松烈高兴地说:“今年小麦长势好,如果近期没有大风大雨,不倒伏,有希望创造新的高产纪录。”

然而老天却给他开了个玩笑。这年的20亩高产攻关田,在收获后期受到干热风等因素影响,实际产量未能突破800公斤,给满怀希望的余松烈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据山东省平原县人民法院(2016)鲁1426执字第466号《执行裁定书》、(2016)鲁1426执字第466号《协助执行通知书》,郑荣新名下坐落于济南市天桥区工

根据山东省平原县人民法院(2016)鲁1426执字第466号《执行裁定书》、(2016)鲁1426执字第466号《协助执行通知书》,郑荣新名下坐落于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东区3号楼1-503的房产,依法应过户至高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