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原培植可复制绿色发展模式

大众日报 2016-01-17 20:57 大字

□记者张宇鸿

通讯员金吉鑫刘振报道

本报平原讯近日,记者走进平原县王打卦镇北侯村西红柿种植大棚,看到棚内各实验地块都挂有实验标志,世界500强——德国巴斯夫公司正对大棚内土壤酸碱度、微量元素、可交换阳离子的试验数据进行采集。镇党委书记崔俊凯告诉笔者:“农膜原来不可降解,在使用淘汰后就成为‘白色垃圾\’,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一大公敌。巴斯夫的新技术将废弃农膜降解为生物肥,就破解了这一难题!”

崔俊凯向记者介绍说,2014年5月,平原县开始与巴斯夫公司联合做试验田,依托丰富的设施蔬菜资源,对生物可降解地膜实行现场测试,在西瓜大棚一举取得成功,当地菜农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农膜无害化生物降解”技术正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场具有农业革命性的创新技术。由此衍生,巴斯夫将把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创新研发落户德州市,第一家薄膜母料生产基地放在平原。

连续四年来,平原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县域发展的“总阀门”,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传统工业改造、现代农业培植等各个方面,把“低碳环保”作为指挥棒,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培植基点,培育形成了以粮食、蔬菜、畜牧、林果为主的循环型农业,以绿色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的循环型工业,以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为主的循环型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体系。

围绕破解农林秸秆废弃物、生活垃圾、大田农膜残留污染环境三大难题,他们建设了汉源生物发电、海瑞特生物、生活垃圾衍生燃料处理、巴斯夫可降解农膜和生物质肥使用等9大循环利用项目,眼下,已形成了零焚烧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高值化热能利用、农膜无害化生物降解三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还培育了“种植—畜禽养殖—沼气沼渣—果(菜)”、“工业固废物(粉煤灰、炉渣)—新型节能建材—建筑节能”、“废旧玻璃、陶瓷—发泡处理—新型建材”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具有平原特色的工业、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围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将规划实施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绿色建筑推广等十大工程,配套建设支撑项目63项,总投资336亿元。一大批新项目建成后,均可以新的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模式向外输送。

新闻推荐

平原>>“义诊”服务进医院

本报6月27日讯6月13日,平原县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来到王庙镇卫生院,检查院内配电房、走廊等场所用电线路和设备,并义务更换了不合格的刀闸开关,这是该公司开展“义诊”服务进医院...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