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群众每件小事都努力办好”,“把群众每件小事都努力办好”

德州日报 2015-07-22 16:21 大字

“要问我办了哪些大事,还真说不上来,我就是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努力办好。”7月16日,平原县龙门街道金河源社区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博开门见山地说。

今年62岁的张庆博穿着朴素,言语朴实,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把一个穷村乱村治理成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市级文明村,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三把火”暖了群众心

1998年,张庆博刚上任时,600多口人的村子,村干部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个别党员干部有私心杂念,导致“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许多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还发生了几次集体上访事件。

于是,张庆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敲门后,有的群众开个门缝,一看是村干部,马上就关上了。 ”张庆博回忆。但他毫不气馁,仍然一遍遍地上门,慢慢赢得了群众信任。

有了群众的支持,张庆博开始放心大胆地工作,猛烧了“三把火”:政务公开化,村委做各项决策必须先向群众公开,村干部召开会议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群众代表参加;干部星级化,落实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财务阳光化,每半年定期对外公示,印成明白纸发放到户。

最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笔村集体资金的去向,张庆博连夜叫来村里管财务的干部,一项一项将相关资金算清楚,并将每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罗列出来,做成明白纸发放给村民。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村民对村干部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不信任到慢慢有事就找村干部。 10余年来,村内无一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上访案件发生。

办实事实行“销号制”

“眼下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个老年活动中心了。天热了,村里老人消暑休闲没个去处。不论大事小情,只要是群众的事儿,我就要把它做好。 ”张庆博说。

张庆博指着办公室的档案资料告诉记者:“我们采取党员干部包户的形式逐户摸底,统一编制了‘民生档案\’,这些档案涵盖农户的所有基本情况。”张庆博介绍,他们通过入户走访,第一时间发现群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实行“销号制”管理,办完一件销号一件,并将办理情况记录在档案里。

村民张东海的妻子8年前成为植物人,张庆博带领党员干部捐钱捐物,定期到他家中走访慰问,并帮助张东海的儿子办理贷款开办养殖场。

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张庆博多次组织召开村干部会议讨论,扶持运输大户任吉鹏、绢花大户杨锋、服装加工大户张辉等为致富带头人,村里协调用工、用电、贷款,支持这些大户的发展,以大户带小户的方式实现全村致富。

如今,西街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致富项目,从事运输、工艺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户数达到115户,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70%。

带出好村风

村民腰包鼓了,村子富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002年春节,在走访了几户村民后,张庆博发现大家整天围着棋牌桌转,娱乐形式很单一。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张庆博贴出了组建秧歌队的通知,村民纷纷踊跃报名。此后,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街村相继建立了锣鼓队和舞龙队,还组织群众跳广场舞。

为倡导良好村风,他还在大街旁设置了文化墙,设置了村庄简介、村规民约、四德人物、二十四孝等十几个栏目,常常吸引村民驻足观看;每年还在村内组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人物和“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先进户,并予以张榜公布;代表村委与100余户村民签订了赡养老人责任书,并对赡养老人承诺事项进行公示。□本报记者 杨德林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张静

新闻推荐

3家外企来平原“务农”,3家外企来平原“务农”

看中当地产业资源优势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