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大户种了全村的地,一个大户种了全村的地

德州日报 2013-10-17 15:19 大字

10月16日,天气晴朗,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杨村占地17亩的晾晒场上,成片的金黄色玉米煞是喜人。该村种粮大户杨忠豹说:“全村700亩地,由我一个人承包。 10月1日开始,从玉米收割、秸秆还田到播种小麦,只用了8天时间,我光当个指挥员就行了。 ”看着这好收成,素日言语不多的他也开起了玩笑。

在晾晒场,杨忠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今年玉米生长期内赶上连续降雨,但是这700亩地只分成了3大块,周边靠河,放水及时,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00多斤。除去肥料、农药等农资生产成本及土地承包费用之外,这一季挣了11万元。

杨忠豹今年61岁,花甲之年的他还能种700亩地,“这在过去做梦都不敢想。 ”杨忠豹说,“是机械化让我成了拥有700亩地的农场主。 ”

2011年,西杨村成立宏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并召开村民大会将土地整合,由杨忠豹等5名村民承包全村土地。同时,合作社出资260万元购买了玉米收割机、深耕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30多台大型机械,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包括占地17亩的晾晒场在内的农机大院。

当年,杨忠豹就承包了170亩土地,从种到收,合作社提供“菜单式”全程服务。种地不费力,还有小麦、玉米、柴油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尝到种地甜头的杨忠豹种地积极性更加高涨。今年春天,杨忠豹将700亩土地全部承包,向全村村民缴纳承包费。

谈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西杨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杨春安说:“西杨村距县城不到3000米,村里90%以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劳动力匮乏,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是必经之路。农民可以通过机械或资金入股,年底分红。 ”合作社成立以后,土地由种粮大户承包,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或创业或打工,实现了“双收入”。

杨春安说:“土地集中连片之后,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破解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瓶颈。比如玉米收割机的收割半径是2.2米,把地块调整成2.2米的倍数后,避免了机械的重复作业。同时,大批量购进化肥、农药等农资,比零售价便宜10%至15%。 ”

目前,农机作业合作社成员正在讨论向农业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准备投资70多万元购进无人飞防机和自动喷灌机,预计明年西杨村可实现种地全程机械化。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王芳 王曼曼

■短评

尊重农民的创新

农村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是大农业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平原县为促进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创出了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个农民种全村地、增产又增效的奇迹。为充分激发蕴藏在广大农民中的发展潜力,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新发展、新联合,从而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德州农业发展的新辉煌。

新闻推荐

平原盘活万亩闲散地,平原盘活万亩闲散地

“边角经济”让“犄角旮旯”展新绿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