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县办大教育 小城办名教育,小县办大教育 小城办名教育

德州日报 2013-09-23 16:56 大字

近年来,平原县财政仅投入学校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0多亿元,用于新建、扩建学校的土地面积超过2000亩;连续9年选招高素质青年教师1739名,占全市选招教师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县城读书,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都有了标准化教学楼

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需要什么样的气魄和力度,才会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发挥至极?如何才能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效用?如何让广大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的教育对每个家庭都是‘天大的事\’,事关民生,是百年大计,我们必须要‘以感恩之心办人民满意教育,以父母之心教一切孩子成才\’。”平原县委书记马善军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近年来,平原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之以恒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县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里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坐在一样宽敞明亮、安全先进的教室里学习;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拥有同样高素质的教师、教学资源;全县7万多名在校学生的潜质被深入挖掘,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平原县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教师选招培训,还是教科研工作,都在全省创造了示范效应。 ”今年8月24日,国家督学、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对平原县教育事业给出如是评价。

平原教育发展不差钱,农村学校不比县城学校差

干净明亮的教室、宿舍、餐厅,现代化的计算机室,教室里安装了交互式智能一体机,原来学校仅有的一排平房教室被拆除,正在建设塑胶跑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距离平原县最偏远乡镇——王杲铺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小学。“学校建设已经投入1700多万元,塑胶跑道还要再投150万元,全部是政府财政拨款。 ”该学校校长张和平说。

王杲铺镇并不是个例。平原县四中位于县城中心位置,由于建校时间较长,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都挤在一栋楼上,也没有操场。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该县下决心拆迁1个城中村,征地20多亩,扩建了教学楼,建设了高标准的塑胶操场。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平原县学校建设经历了三次飞跃发展:2005年至2009年,创造性地实施初中进城,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城,实现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2012年,将教育均衡发展向小学和学前教育延伸,深入实施乡镇中心小学楼房化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都有教学楼;自去年起,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教学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目前,全县1所高中、5所初中、6所城区小学均实现了校校通网络、班班多媒体、专任教师人手一机,8所乡镇小学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一机,13所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开通了教育宽带网,每所学校都建立了4套以上的多媒体教室。

“在校园建设、保障学校需要、研究教育发展上,党委、政府从来都舍得拿钱、舍得拿地、舍得花费精力。”该县县长王洪霞将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的 “秘诀”总结为 “三个舍得”。她介绍说,近年来,县财政仅投入学校建设的资金就已高达10多亿元,用于新建、扩建学校的土地面积超过2000亩。

“我们县委大院占地才3亩,为一个学校建的操场就20亩,由此可见县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平原县教育局局长刘春意感触颇深。

——每年的教师节,对平原县教育系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县里都会召开高规格的庆祝教师节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从200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百余万元奖励“教育功臣”,今年这个奖金数额已经涨到185万元,307名教师获得表彰奖励。初高中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

——在平原县城中心位置、繁华地段,除了有整齐美观的廉租房、风景如画的便民广场,还有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全县的5所中学,都分布在县城交通便利的道路两侧。

——每一所新建学校的选址、规划、征地等,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都亲自过问、优先研究。不久前,该县聘请山东建筑大学的专家对县实验小学东区进行规划设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专家汇报,反复研究修改意见。

有舍才有得。平原县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教育中舍钱、舍地、舍精力,换来了丰硕的“得”:他们得到了“黑屋子、土台子、木凳子”等落后景象的绝迹,得到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崭新校园,得到了全县城乡孩子接受的同等优质教育,得到了全县47万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拍手叫好,也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和赞誉。

近年来,平原县教育工作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随笔化作文先进实验区”、教育部“创新型人才培养”县域子课题的承担单位和实验基地、“全省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办人民满意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每年的省、市科学发展观考评中,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最高。

尊师重教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理念,也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平原县中学、城区小学统一实行错时放假,放假那天,县城40多部公交车往返运送孩子;自2011年起,全县4542名在职在岗教师、2200名离退休教师享受了免费健康查体,获赠价值30余万元的药品。

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初中择校”对很多地方的学生家长来说实属无奈之举,而平原县的家长却没有这种烦恼。

“平原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在城里上初中,5所初中各有特色,每个学校都有名师,去哪所学校上都能接受同样好的教育。 ”家住龙门街道办事处南五里庄的居民张爱忠的孩子今年升初中,暑假一开学,他就高高兴兴地把孩子送到了辖区内的县第四中学。

事实上,2005年以前,平原县的城乡学校也与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天壤之别。全县18所乡镇中学中只有5所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是空白,多数学校校舍破旧、绿化美化差、教学设施落后、学生住宿条件差。

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是平原县创造性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 2005年至2007年,平原县把18处农村中学的初中教育逐步集中到县城,让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县城读书。截至目前,累计有4.5万多名农村初中生进城读书,进城率为100% 。城区5所学校的教学设施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有4所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1所达到了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占地212亩,投资1.5亿元建设的平原县第三中学,是“初中进城”工程中所建的第一所学校,如今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9月13日,记者在该学校看到,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餐饮楼整齐划一,最令人赞叹的是教学楼上的一间投资50万元建设的录播室,“全自动一键录”的录制系统,可以全方位记录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先进的不仅有教学设备,还有分布于城乡各学校的老师。今年刚从德州学院英语系毕业的平原籍大学生张迪,参加了全县的统一教师招聘,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环节,被录取分配到王杲铺镇中心小学,新学期一开学,学校就安排她和另外3名新来的大学生当上了班主任。像张迪一样,该县今年有176名新教师加入到了教师队伍。

以前,由于农村教学环境差等原因,一些乡镇曾出现优秀教师外流的现象,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2002年,平原县实现城乡教师工资统筹,有效遏制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现在还出现了教师回流现象。

自2005年以来,平原县采取“按需择优选招,分批逐年补充”的办法,连续9年选招青年教师1739名,占全市选招教师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2011年开始,新招聘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科、年龄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县各学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全部达到100%。高中教师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37岁,初中教师平均年龄从43岁下降到38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从46岁下降到43岁。

他们还打破城乡教师交流壁垒,通过城里教师“下乡”、乡村教师“进城”等途径,促进城乡教师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2011年以来,先后从城区选派57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支教时间最少两年;同时安排城区7所学校的120多名教师到乡镇学校 “送教下乡”;从农村薄弱学校选派270名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通过双向交流,使城乡师资水平得到了共同提高。

目前,平原县教育系统涌现出国家及省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10名,省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1人,先后21人次赴外地讲学,4名语文老师写作教学入选山东省教育资源库,2名教师的课例入选齐鲁名师讲堂,发表及获奖作品达1600多篇。

走特色教育之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9月13日,记者到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采访时,正值放学,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开心地走出教室,走进两层的餐厅楼。 “一楼是餐厅,二楼是360平方米的乒乓球教室。 ”该学校校长张连国自豪地介绍说,“别看我们只是个街道中心小学,乒乓球可是我们的特色课程,不久前,在全市教育系统比赛中,我校获得女子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

如何让孩子在学校学到知识,快乐成长?刘春意介绍说:平原县城乡学校围绕“把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挖掘出来,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探索出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经验,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李志清是平原县二中副校长,也是一名语文教师,今年刚被评为省级特级教师。她所推行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 “亮点”,“快乐高效课堂”更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 ”齐鲁名校长、平原县三中校长陈万华介绍说,为此,平原三中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每个班级除了开设校本课程,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开设了视频课,除了每周班会作为学生思想教育课,学校还要求老师“见缝插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目前,平原县所有初中学校都开齐了音乐、体育、美术、心理等课程,为全面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开辟了广阔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平原县各学校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创新督导模式,完善管理机制,落实“推门”听课制度等途径,提升教学质量。并坚持“开门办学”,提升学校知名度,搭建更宽更广的教育教学平台。今年4月22日,平原一中成为全省首家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命名为优质生源基地的中学。平原二中教师编写的教材被全国100多所学校使用,北京八十中、二十中等知名中学到平原二中参观交流。部分城区学校建立了小记者站,发展小记者300多人,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

近年来,平原县城乡各个学校都培养出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年,平原一中高二学生田佳、二中初二学生黄亚男,在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山东省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爱粮节粮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县实验小学的3名学生在由省科协、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山东省青少年模型、无线电竞赛上荣获3个二等奖;在山东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全县有4项学生作品获得一、二等奖;到目前,全县已有1500名学生出版了作品集。

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齐心协力抓教育,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已经成为平原县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近年来,该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高达10多亿元,用于新建、扩建学校的土地面积超过2000亩,在县城最好的路段、建造最漂亮的房子往往都是学校,他们这种大气魄、大力度、大手笔投资发展教育事业的做法,收到了显著成效,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县城读书,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都有了标准化教学楼,素质教育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原样本”。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朴素的话语在平原县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县委、县政府几任领导班子持之以恒抓教育,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专门研究部署,不辞辛苦,不怕困难,做到了“三个舍得”(舍得拿钱、舍得拿地、舍得花费精力),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尤其是,他们抓住了制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力推进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资源。

在平原县,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该县领导同志认为,发展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算简单的经济账。的确,改变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希望在教育,根本在教育。平原县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做到学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并重,培养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托起平原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未来。□本报记者 杨德林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金吉鑫 朱方臣 李敬国

新闻推荐

平原:构筑全新经济版图,平原:构筑全新经济版图

实施两大驱动战略 打造三大生产基地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