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牛斗虎艺术背后的“赶鞭人”,牛斗虎艺术背后的“赶鞭人”

德州日报 2013-03-28 17:06 大字

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流传着一种民间艺术——牛斗虎,这是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的舞蹈。牛斗虎表演因其艺术性、趣味性而深受喜爱,是当地群众春节、元宵节、庙会等喜庆节日的首选节目。

在腰站镇牛斗虎表演团背后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已73岁高龄,但对牛斗虎艺术热情不减。他,就是该表演团创办人、致力于牛斗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民间艺人王笃行。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就混迹在表演团里,因年龄小、个头矮不能参演,但仍为能帮演员拿服装而高兴。 ”王笃行回忆说。熬到长大后,“转正”的王笃行为了把虎和牛的每个动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简单的翻跟头动作,每次他都要重复练上数十遍。凭着这股认真劲,他逐渐成为团里的主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牛斗虎表演不仅在当地深受喜爱,连附近的夏津县群众也很喜欢。每到节日,我们的演出都是一场接着一场,有时候想看的话还得预约呢。 ”说起那个年代的牛斗虎表演,王笃行神采奕奕。那时候,为了演出他经常顾不上吃饭。他说:“只要群众想看,我们就去演,即使在场上一分钟也务必拿出真本领。 ”王笃行这一演就是十几年,后来这门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心里一直牵挂着牛斗虎艺术的王笃行找到同样喜爱牛斗虎表演的李友亮,两人商量组织牛斗虎表演团。听到此消息,村民们都很高兴,但是难题却来了:二三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演员都上了岁数,连道具也丢失了。

这一切都没能难倒王笃行,执着的他先是自己做道具,一个人不够,他就拉来老伴帮忙。道具做好了,王笃行又着手培养新人,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让表演更加好看,他还和李友亮一起改进了牛斗虎表演规范,采用一牛、二虎、一牧童、六武士为主阵容,节奏更加明快,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并把牛头越做越大,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牛斗虎舞蹈。

新成员、新道具、新舞蹈,40余人的新表演团靠着出色的表演迅速赢得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称赞,每到节庆假日,表演邀约不断。此外,他们还经常代表平原县去外县市表演。

2000年8月,在德州市民间文艺展演上,60岁的王笃行亲自上阵表演,为平原县赢得了最佳表演奖。 2007年,牛斗虎艺术被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推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王笃行虽已不再演出,但他说:“我还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要把我们的牛斗虎艺术不断地传承下去。 ”

◆相关链接

平原牛斗虎艺术渊源

牛斗虎是由武术牛虎拳发展演变而来,流传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表演多在春节、元宵节、庙会等喜庆节日举行,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

相传,公元1855年,腰站锅培口村村民王仁参加了太平天国太平军,在李开芳将军手下当兵的他学会了牛虎拳套路。太平天国覆灭后,回到原籍的王仁为使村民免受盗匪之扰,便在村内办起“武对子社”,教青壮年牛虎拳。学成后,他们便去看庄护院,护卫乡邻。为此,“武对子社”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后来,为纪念“武对子社”庇护之恩,村民便用竹片、胶、纸扎制裱糊成牛头,在牛头上涂上黑、红相间的颜色,在牛脖子上系串铃铛,用黄布扎成牛身子,用黄绒布制成黄色的虎衣,虎头则配以黑色花纹,由人穿戴起来对打,逐渐形成牛斗虎艺术。□郭书华 夏天

新闻推荐

平原“三引”增加村集体收入,平原“三引”增加村集体收入

政策引导 服务引领 典型引路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