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户农民轻松种管170亩地,一户农民轻松种管170亩地

德州日报 2012-10-20 16:46 大字

[摘要] 依靠土地流转,平原县的杨忠豹承包土地17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7.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63%,涉及14.99万户——

□本报记者 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 李静 王芳

一户农民自己承包的170亩玉米,今年秋收时,不仅获得大丰收,而且从播到收他根本没费多大力气,光站在一边指挥就行。近段时间以来,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杨村的种粮大户杨忠豹成了“甩手掌柜”。 “国家种粮政策这么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这样高,我还想再多承包几十亩地。 ”老杨逢人便说。

一个人种170亩地,不费气力就收秋,这在以前,杨忠豹想都不敢想。但这个60岁的庄稼汉,却切身经历了这种变迁。 10年前,杨忠豹种了8亩多地,虽然全家4口人起早摸黑地干,光收秋就要忙活1个多月,但小麦亩产最高时也只有700多斤。辛苦一年,除去农业税、公粮、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费用,全年纯收入也不过2000多元。

从2006年开始,杨忠豹迎来了春天。这一年,他享受到国家免除农业税的好政策,1亩地可以补贴100多元。此后几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助、柴油差价补贴等惠农举措不仅越来越多,补贴金额也越来越高。

丰厚的惠农政策激发了杨忠豹的种粮积极性。去年秋天,他和村里其他4位农民承包了全村560多亩地,他自己就承包了170亩地的农机作业,成为附近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每到小麦、玉米生长到关键环节,县农业局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田间管理,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产量。不仅如此,他家的农田从播种、管理到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170亩地,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全部“颗粒归仓”。

杨忠豹所说的“仓”不是农户家中的普通粮仓,而是附近的粮所直接到地头收购。现在他种的也是“订单小麦”,粮所提前签订收购合同,并且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这使老杨的收入有了保证。

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为实现增产丰收,杨忠豹每年都会到县农业局,联系咨询有关农业良种和田间管理技术的新信息,做起了“新型农民”。谈起科学种植,杨忠豹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精量播种,每亩减少用种7.5公斤,一般每亩小麦减少投入37.5元左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减少用肥量20公斤。投入减少了,实际效益增加了约100元,再加上每亩100元小麦补贴,小麦还没收每亩200多元已经到手了。

杨忠豹所在的村,不仅成立了宏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旋耕犁、深耕机、玉米收割机等8台大型农业机械,还建起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粮食晾晒场,实现了规模生产和管理。

同杨忠豹一样,近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德州市建立平台,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更多的农民尝到了规模化、科学化种田的甜头。从2008年德州市在平原王打卦镇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开始,短短几年时间,113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转让等方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7.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63%,涉及14.99万户。

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几年来,全市建成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35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30万亩,果树面积80万亩,花卉苗木面积20万多亩,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小区830多个,初步形成了粮棉、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花卉六大主导产业。

新闻推荐

平原县王打卦镇吸引韩国独资企业三吉电子项目落户该镇

平原县王打卦镇吸引韩国独资企业三吉电子项目落户该镇。该项目主要为韩国LG公司及其他公司生产电视机、显示器等相配套的电子部件,产品90%以上出口。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年产电子配件500多万件,安置...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