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
走出机关走向田间地头,坐上农民的炕头。今年4月份,市委选派市国家安全局刘玉英担任三唐乡郑屯村“第一书记”以来,她的身影便穿梭在这个贫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将“抓党建促脱贫”落到了实处。
大走访大调研,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郑屯村位于三唐乡东部,现有人口459人,118户,党员16人,耕地面积1569.8亩,村集体基本没收入,路坑坑洼洼,水又苦又咸,喝水要到外面拉,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何才能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关键是要找出制约发展的症结,科学地制定帮扶计划。
为了摸清郑屯村的实际情况,刘玉英主动到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与每一名党员、干部“谈心”,三个月来,她走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位村民面对面交谈,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摸清了“家底”,找到了村班子致富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少致富项目等发展制约因素。根据群众的想法,结合村情实际,她制定了围绕加强村班子队伍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致富的帮扶计划,着力促进落后村转化升级。
办实事办好事,积极优化发展条件
只有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赢得民心。刘玉英进村的第一天,就下定了为群众办事的决心。她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连“地气”聚人心、带队伍,心里惦记的是民情冷暖,不断琢磨强村富民的好对策。在走访过程中,她发现“吃水难、行路难、排涝难”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基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安装自来水压力较大的现实,她积极筹措资金3万元,为该村每户村民补贴250元,用于支付自来水安装费用,确保了该村村民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借助全县开展的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对村主干道路实施了硬化,并积极筹措资金修筑边沟,既保护了公路,又方便了群众排水;针对该村地势低洼,雨季排涝困难的问题,筹措资金15万多元,在村南修建了一桥一闸,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极大地提高了该村的防汛、排涝能力。
抓党建促脱贫,奠定组织基础
在修道路、兴水利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她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帮长远谋发展上,基层要发展,党建是根本。针对该村原村级班子更换频繁,村户经济往来不清,导致干群关系不理顺的实际,她充分利用“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利契机,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一是 “建阵地”。按照“有门牌、有制度、有旗帜、有办公设施”的标准,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为了“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群众之家”。二是“提能力”。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鼓励农村党员率先脱贫致富,以先进带后进,不断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亲和力,逐步树立村班子的威信。三是“理关系”。在充分听取党员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党小组各项制度。健全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建立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村干部制度,建立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理顺了党组织关系。四是“结对子”。与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走访慰问了4名困难党员,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积极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第一书记”给村庄带来了新气象,干群关系理顺了,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干部群众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的干劲更足了。 (邱振)
新闻推荐
贾万志来平原县检查指导防汛救灾工作,贾万志来平原县检查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本报讯 (记者 刘振) 8月1日,副省长贾万志来平原县检查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高洪波,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丽丽,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国健,...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