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媒瑰之约·爱在冬季暖手公益活动”首站走进柴胡店镇用阳光温暖孩子的天空

滕州日报 2014-12-20 23:54 大字

本报义工为孩子们送来御寒衣物和体育用品记者 刘智/文渠青/图

翻看日历,再过两天就是冬至了。寒风似乎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变得愈发凛冽起来。

就在这样的时节,一股暖流却悄然汇聚。12月19日,本报“媒瑰之约·爱在冬季暖手公益活动”首次集中捐赠的第一站,选择了我市柴胡店镇的两所学校,那里有一群孩子在等待。

义工们一大早就和来自新浪乐居滕州站的爱心人士王超一起,将购买的棉帽、手套、围巾、体育用品装上车子,启程出发……

路上,大家聊起了爱心

从市区到柴胡店镇大约有40分钟左右的车程,义工们在车上也没闲着,仔细地检查着为孩子们准备的爱心礼包。

“又是一年暖手活动,每年看到孩子们拿到棉帽、手套时开心的笑容,心里就觉得幸福。”本报小记者事业部记者张成麒说。

“是啊,今年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最近几天的热线电话都响个不停,这些山区的孩子们总是这样牵动着人们的心。”本报小记者事业部记者胡贝贝说,自从本报发出倡议后,不管是离退休人员还是公职干部,纷纷捐款捐物,献上心意。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唐娟也来报社送上了50副手套、140副口罩,为孩子奉献爱心。

“何止这些,‘暖手行动\’开始后,城管队员、学校校长、银行职工、普通市民纷纷来报社捐款送物,爱心是一波接着一波。”本报民生社会部摄影记者渠青补充说。

义工们的话所言不虚,连续几天,本报陆续收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款,纷纷表示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孩子送去温暖。

现场,孩子泛起了笑容

上午10时许,义工们抵达柴胡店镇大王楼小学,这也是本次“暖手公益活动”的第一站。这里的孩子们早早地就端坐在教室等待,一进门,孩子们就高呼起来:“谢谢叔叔阿姨。”义工们赶忙拿出棉帽、手套等,一一给孩子们穿戴好。

9岁的王德勇今年上二年级,收到爱心礼包后,高兴地合不拢嘴:“这些手套帽子真好看!”坐在教室另一侧的王语凡今年7岁,拿到手套后眼睛里竟泛起了泪花。义工捧起她的小手,顿时愣住了,原本应该稚嫩的手竟被冻得十分粗糙。“孩子,记得常戴手套,这样手就暖和了。”义工董楠叮嘱道。

告别了大王楼小学,义工们又前往位于山区的郭沟小学,一段崎岖的山路过后,终于看到了这个位于山间的学校。

校长任伟说,这所学校里只有50多名孩子,大都是郭沟村、黄山村人,6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大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今年12岁的王芯茹上六年级,记者看到她时,她正提着爱心礼包站在一旁,当走近时,看到孩子手上满是冻疮,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溃烂,顿时心疼不已。“每到冬天我的手就会冻伤,现在有了手套,不怕啦。”王芯茹笑着说。

尽管郭沟小学的孩子们生活艰苦,却很难感受到他们的委屈,他们就那样在阳光下肆意地笑着,那笑容温暖纯真。

温暖,好似照亮了天空

“叔叔,你们明年还会来么?”

“阿姨,其它地方的小朋友也有这些吗?”

在郭沟小学,孩子们一个个问题问得记者心头一酸。

“看到这些孩子们,仿佛就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时候,我可能过得比他们还苦一些。”在活动现场,新浪乐居滕州站大区经理王超这样说道。他这次偶然看到本报发起的“媒瑰之约·爱在冬季暖手公益活动”后,第一时间联系本报义工,捐赠5000元钱,购买了200余套棉帽、手套、体育用品,参与到奉献爱心的活动中来。

王超说,他十分感谢滕州日报社能够给他这个机会和平台,让他可以为这些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搀扶。参加义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孩子们解决一时之需,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王超说,只有人人都能奉献爱心,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让中华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工作者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传播者,更应该是一个先行者和践行者。我们希望通过媒瑰之约爱心行动,把我们的‘小爱\’汇聚成社会的‘大爱\’,传递更多的温暖,播撒更多的真情,传承善国遗风,弘扬传统美德,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上善之地、大爱滕州\’天天充满阳光。”活动结束后,本报带队负责人如是说。

因为这些温暖,再抬起头,仿佛天空也明亮了许多……

新闻推荐

本报联手滕州德意君瑞置业有限公司启动“‘3·5’榜样力量、好人好报”爱心义工行动把我们的爱献给“最美”的人

...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