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年做足一棵“树”文章 ——我市积极深化林权改革盘活“绿色银行”记事

滕州日报 2014-08-23 23:59 大字

记者 张序岩 文/图

林业,既是基础性产业,又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承担着改善生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提起我市的林业,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是翠绿的青山、湿地里的万亩速生林,以及成排成片的农田林网。从市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看,全市林地面积达到了52.3万亩,绿水青山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守住青山、坐拥“金山”,自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上级部署,在全市掀起了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绿色革命”——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积极盘活“绿色银行”,全面完成了51.1万亩集体林地林权改革任务,利用五年时间做足了一棵“树”的文章。

深化改革活了林权

龙阳镇林农周小峰捉摸着扩大林地很长时间了,但一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可以用林权作为抵押办理贷款,于是便用自己的6块林地贷出了近335万元。“林权改革使俺家林地真正变成了‘绿色银行\’,拓宽了林农的致富渠道。”对于林权改革,周小峰的话里满是欣喜。

“树是死的,人是活的。”随着我市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树也活了”已成为现实。为激发林业发展活力,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摸索出“五个抵押条件、四个权利证明、三项优惠措施、二项保障机制、一个贷款合同”的“五四三二一”林权抵押贷款操作管理模式,既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又为林农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林农参与林改的积极性。

林地流转绿了群山

日前,记者走进柴胡店镇郭沟村,只见一株株果树遍布山头,为这里独特的景色更平添了几分勃勃生机。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潜力,柴胡店镇积极深化林权配套改革,通过林权流转吸引了实力雄厚的农业大自然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郭沟村的林业建设,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株株果树变成了摇钱树,实现了“山绿、民富、林活”的林改目标。

市林业局副局长孙淑荣说,为促进林业规模发展,我市借助林改契机,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林地用途、所有权、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转让、出租、转包、抵押等形式,加快推进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

“如果说林权抵押贷款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的聚集,那么土地和林权流转则是润滑剂,加速了林业的发展。”孙淑荣说。据统计,5年间,全市累计流转林地8万亩,整合建立了7处生态林场,经营面积达到12.2万亩。

(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

合作经营富了林农

农民只身闯市场,并非易事。要想闯新兴的“林业经济”市场,更如“瞎子过河”,难上加难。作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我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让昔日单打独斗的农民,有了安全感和归宿感。大家“捆”在一起,“抱团”闯市场。

市林业局林改产业科科长梁博告诉记者,他们在鼓励发展合作社时,积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规范、扶持和服务,推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同时,选择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运作规范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社进行重点培育。

在我市“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下,“林下藕”、林下渔”、“林下禽”、“林下菌”、“林下游”等一个个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变得不再鲜见,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切实让“树”的效益发挥到极致。

新闻推荐

柴胡店“法律诊所”把脉群众大小事 接待群众咨询120余人次,受理各类案件37件

...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