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簸箕掌村的“水故事”

滕州日报 2011-09-08 00:31 大字

压题图:谈起打井经过,簸箕掌村党支部书记杨其龙至今难以忘怀。   记者 刘龙水 摄

记者 李建景

特约记者 孙雅雯

9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柴胡店镇东部山区的簸箕掌村采访。

簸箕掌村因东面的山头像个簸箕而得名。村里有3000余亩的贫瘠丘陵,以前全体村民仅靠680亩“命根子田”(平原地块)赖以生存。建村五六百年来,多少代人曾经打过井,但一无所获,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村民吃水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过去,我们吃水都要挑着桶到邻村去‘借\’,或者去村外的那口小井去淘,有3里多路呢。”62岁的管学武颇为感慨地说。由于那口井水量小,村民之间经常因争水发生摩擦。生产用水更是十分困难,无论搞种植,还是搞养殖,都是收效甚微。部分村民因此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曾经有一家弟兄俩到外村当了“上门女婿”。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东靠金山穷叮当,西临富水(古薛河)喝黄汤;兄弟爷们擦亮眼,选出俺们的“铁脊梁”。

“铁脊梁”指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当家人”。其实,农村要想走上发展之路、幸福之路,确实需要一位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当家人”。2007年8月,杨其龙接任村主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他邀请水利专家反复勘探,最终选定一个地方。半个多月后,井打成了,可抽出的水是掺着泥沙的黄水,但杨其龙不愿放弃。经过了26天26夜洗井,当年10月21日凌晨4点,这口井涌出了清澈、甘甜的水。村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自发燃放起鞭炮进行庆贺。当年春节,全村216户村民吃上了24小时供应的自来水,不久后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簸箕掌村人的小日子开始滋润了。

解决了吃水问题,关乎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用水提上村两委的议事日程,并很快得到实施。回想起这个过程,村会计管学清说:“村里投资4万元对将废弃的旧管道进行了改造,铺设了浇园管道,解决了村民自留园的灌溉问题。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柴胡店镇农民养老保险金全发放

...

宁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