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小”法庭的“大”担当

山东法制报 2020-07-07 13:33 大字

穿过片片麦子地、桃树林,记者驱车来到了地处田间地头的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法庭。 黄河涯法庭是建在村里的农村法庭,处在司法服务最前沿,始终贴近百姓、服务百姓,让百姓在村里就能感受到法律的氛围,努力将黄河涯法庭这面旗帜插在最基层,树在百姓心里。

科技助力提高司法便利化

黄河涯法庭从硬件设施着手,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和科技投入,在2018年完成了信息化、现代化升级改造,建成“科技法庭”。审判庭科技感十足,门口装有显示屏对庭内情况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直播,当事人在庭内实现实时审阅庭审笔录,视听证据当庭播放。法庭引入语音录入识别系统,庭审对接中国庭审公开网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积极提升庭审公开程度,做到直播常态化。“科技法庭提高了司法的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更加切身感受到这种看得见的正义。”黄河涯法庭庭长赵立梅说。

记者看到在黄河涯法庭一楼办案区设置了四台电脑提供网上自助立案、电子卷宗自助查询服务,告别了之前拿着诉状立案的繁琐过程,现在所有案件均实行网上立案,实施纸质卷宗和电子卷宗双轨制,科技化助力审判工作。

在今年升级后,将诉讼费纳入全流程办案系统中,开具缴费通知单,当事人关注山东财政公众号,扫码就可以缴费,积极打造“一键式”网上立案便民服务平台,切实让当事人感受到网上立案的便捷,践行司法为民理念,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努力打通诉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溯源调解多元参与解纠纷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馨秋社区人民调解员李之敬说。村里两村民庞某和庞某某因为浇地踩坏小麦的问题而发生争执,没有产生肢体冲突,其中一村民庞某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后昏迷成了植物人,庞某家属向庞某某索要15000元补偿,庞某某坚决不给,矛盾纠纷持续很长时间后找到人民调解员李之敬。

李之敬从双方角度苦口婆心地多次反复调解,从情理和法理两方面进行劝导。对庞某家属说:“凡事都要讲究证据,没有证据你就索要赔偿是站不住脚的啊。”另一边做庞某某的工作,“都是乡里乡亲的,事情已经出了,你就算出于同情多少给点赔偿”。经过一年多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2600元的补偿协议。李之敬说:“村民找到我这个人民调解员是信任我,我了解村里的情况,也干了十年人民陪审员,积累了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村民有矛盾纠纷能给调解的就调解了,实在调解不了的再走司法程序。”

黄河涯法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视培育社会解纷力量,将矛盾纠纷解决渠道进行拓宽,与镇司法所联合成立人民调解室,依托人民调解员、律师调解员、 人民陪审员形成调解多元化、立体化参与解决纠纷机制。

黄河涯镇现已有30名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扎根基层、深入了解情况的优势,找准矛盾纠纷的根源,从源头化解纠纷,加强溯源治理,将矛盾纠纷消化于无形。黄河涯法庭庭长赵立梅说道:“通过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可以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多元化调解机制下,黄河涯法庭调撤率始终保持在60% 以上。

创新方法法治护航青少年

记者走进家事调解室看到,房间内配置有四个黄、蓝色沙发、粉色书桌,黄河涯法庭根据未成年人心理、 生理特点,添置儿童书籍、绘画板、木马玩具等儿童喜欢的设施,室内装修打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最大程度上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去年一个离婚案件,夫妻双方争夺孩子抚养权,各说各有理。针对这种审理中的难题,黄河涯法庭独创“试卷问答法”,根据孩子自身情况设计一套试卷,父母双方分别作答,父亲做题中面露难色,母亲对答如流,孩子最终判给母亲抚养。试卷难易程度对父母双方来说,只要有所付出就很容易作答,从孩子点滴中反映出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从而为法官解决孩子抚养权问题提供参考。赵立梅庭长说:“我们研究独创的试卷问答法屡试不爽,孩子判给谁只有一个原则,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切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从小的性格和认知养成至关重要。在面对涉及青少年权益审理时,黄河涯法庭积极邀请人民群众观摩开庭,将审理的涉及家庭中青少年儿童的离婚、抚养、权益等典型案件做成宣传案例,给父母剖析每起案件中孩子所受的伤害和父母的错误做法,提倡“多给孩子一点爱”,用法治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见习记者张雅琦

新闻推荐

考生饮食怎么安排,要注意什么? 高考期间,营养师建议这样吃

本报德州6月29日讯(记者孙文丽)高考马上就要开始了,最后阶段饮食变得尤为重要!孩子吃什么可以抗疲劳?怎么吃可以...

德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