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铸魂 文化强市迈大步

德州日报 2018-12-15 09:48 大字

(上接1版)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打造地域文化高地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化表情,每一个个体都有珍重的文化记忆。

假如,请一位德州人,谈一谈这几年间最触心弦的文化收获,或许会听到:是节假日逛一逛市博物馆,穿越时空的阻隔,触摸历史,邂逅惊喜;是在大剧院欣赏了一场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享受世界级水准的高雅艺术盛宴;是在晨光中来长河公园进行一场“健身跑”,尽情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是与父母孩子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剧《大刀记》,重温抗日英雄梁永生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传奇故事……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簸箕刘社区的刘玉霞眼看着家门口德州大剧院造型独特的“流动音符”一点点长起来,成为视线里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从微信公众号得知奥地利维也纳古典交响乐团将登陆德州大剧院后,她想约好友去欣赏。对于“70后”的她而言,40年前,“音乐会”还是闻所未闻的事物。那时,一场露天电影就可以吸引大家呼朋唤友,搬着小板凳簇拥在一张银幕之下。

在刘玉霞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前,德州地区活跃着流动的乡村放映队,露天电影是乡村重要的文化娱乐生活。随着时代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文化生活越来越多,露天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40年春风化雨,德州的文化建设突飞猛进,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打造地域文化高地为目标,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围绕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部署,全市文化面貌焕然一新。

回眸40年,德州文化从艰难中启程,并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人们感受到德州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振奋于德州文化“软实力”的日益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无到有。2012年市博物馆建成使用,2013年德州大剧院正式启动并成功托管运营,2015年苏禄文化博物馆挂牌成立,市级文化设施形成了“五馆一院”的新格局,填补了德州市重大文化设施的空白。特别是强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建成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2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4个,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00个,文体小广场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群众300万人次。

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德州先后举办“德州大众艺术周”等系列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演出800多场,参与群众20万人。举办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曲艺消夏晚会等文化惠民活动 10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9.8万场。德州大剧院全年演出50场以上,几乎实现了周周有演出。

一批极富地域性、时代性的艺术精品涌现。书法《滕王阁序》、杂技《弹球》、相声《特殊对话》、微电影《让爱回家》、黑陶《生命的力量》等近30件作品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东方朔》、图书《兵出渤海湾》等5件作品获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工程”奖;一大批优秀演员和作品获得山东戏曲红梅奖、山东省杂技魔术奖等奖项。《大刀记》获省第十二届“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省第九届“泰山文艺奖”电视类三等奖。

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德州电影小镇初具规模,10余家影视文化公司入驻经营;鬲津文化艺术小镇入选“第五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实施74个“部长项目”,建设了一批文化基地,打造了一批创新品牌,培植了一批工作亮点。拥有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6家,通过2018儒商大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7.91亿元,占GDP比重为3.98%。其中,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传媒、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势头强劲,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创新业态强势突破。

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形象就是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实力。未来,德州将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进一步加强提炼城市形象符号,加大城市宣传推介力度,展示城市新面貌、新气象、新风采,让“文化德州”成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

新闻推荐

德州市取消15项政务服务事项

本报讯(记者邓静通讯员李薪)日前,德州市公布一批取消、承接、调整和实行属地管理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市级共取消15项政务服...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