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忙碌中的坚守

德州日报 2018-01-25 10:02 大字

[摘要] 他们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对医术和服务都有更高的要求。日前,记者走近市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

□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郭吉显李梦娇

今冬流感高发,大量婴幼儿及儿童“中招”,家长心急如焚,同样接受考验的,是儿科医生。儿科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是各个医院里公认的“特殊岗位”。

德州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特殊岗位”上顶住压力、忘我工作、甘于奉献,用心护佑着婴幼儿及儿童的健康。

一上午没喝一口水

1月19日上午8点,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走廊里已经排起长队。主任医师随宝琛刚在病房忙完,就匆匆赶来“支援”。

患儿和家长陆续走进诊室,直到中午12点半,随宝琛才完成上午的工作——为近40名患儿诊治。记者看到,他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水杯,他却一口都没喝,“不敢喝,喝水就得上厕所,他们就得等更长时间。”

这样的场景,在儿科已是寻常。最近一段时间,儿科日门诊量最高达到870人次,夜间门诊量也突破了200人次。“我们科室有41名医生,但要负责4个病区、 2个重症监护室以及4个门诊,我们早已习惯了超负荷工作。”儿科主任江丽说,“所以,当好儿科医生,不仅要求专业技术过硬,更要有奉献精神。”

沟通是个“技术活”

患儿难以自主准确地表达病情,因而儿科又被称作“哑科”,很多情况下,医生得会“猜”。“‘猜\’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和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很考验医生的技术水平。”江丽说,“同样是发烧,病因可能不同,孩子又无法清晰地表达,做不到细上加细,就容易被误诊。”

跟家长沟通也是一门“技术活”。“一个孩子生病,通常好几位家长陪同,同一个问题家长要问好几遍。”儿科副主任孟君说,“这就要求我们多一些耐心,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说晦涩的术语,长此以往,医患关系就能和谐。”

不敢有一丝疏忽

2016年1月下旬,一位29周,体重仅有900克的早产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体温不稳定、营养不良、喂养不耐受、感染、脑损伤等多种并发症,住进了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主管医生王昭睿与同事一起,对患儿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患儿病情复杂多变,王昭睿曾连续20多个小时守护在他身边,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有了困意时,就拿手掐自己。那段时间正值春节,但两周时间里,王昭睿从没正常点下班。在王昭睿和同事的精心照顾下,患儿最终健康出院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患儿,要么是早产,要么是急性起病,医生需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稍有疏忽,孩子就会有生命危险。”江丽说。

半夜,困意常常会不自觉地涌上来,但耳边滴滴答答的监护仪器声却时时提醒他们:每个宝宝的生命必须时时被关注。长年累月,在这里工作的医生,即使不值班,在家睡觉也不踏实。“患儿需要我们,家长需要我们,再苦再累,我们也会一直坚守。”江丽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寓教于审 坚持感化引导

德城法院审理未成年犯罪典型案例启示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