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周红忠:每一场手术都苛求完美

德州日报 2017-07-13 09:57 大字

[摘要] 他是德州市立医院骨科发展的“全程参与者”,多年来潜心钻研医术,仁心呵护患者——

□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杨梅

编者按 上月举行的德州市第二届十佳医师表彰大会上,30名医师获十佳医师、十佳女医师、十佳青年医师等称号。即日起本报开设“十佳医师风采”栏目,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点滴,向职业精神致敬,弘扬医者仁心正能量。

7月6日中午,德州市立医院骨科病房,骨科主任周红忠查完房回到办公室时,已是满头大汗。记者注意到,办公室柜子顶上有一摞卷起来的锦旗。骨科主治医师李茂华告诉记者:“患者送来的锦旗,周主任从不让挂出来。 ”“给人家看好病是本分,没什么好炫耀的。”周红忠如是说。

1994年,周红忠从泰安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德州市立医院,先是在外科工作;1996年医院设立骨科专业后,他开始专研骨科;2011年,他成长为骨科主任。可以说,周红忠是市立医院骨科发展的“全程参与者”。

就是这样一位高年资医师,秉持工匠精神,对新技术如饥似渴,对手术质量精益求精,带领同事不断学习,将市立医院骨科打造成患者信赖的品牌科室。

潜心“修炼”20余年,对新技术如饥似渴

医界有言:骨科入门容易精通难,要想熟练应对各种病症,多年的潜心“修炼”必不可少。

从医20余年来,勤奋工作之余,周红忠珍惜一切提升医术的机会。 2003年,他被派往上海长海医院进修1年,这期间他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课余时间,他最喜欢去手术室观摩。“观摩手术其实挺累的,得站在小凳子上,使劲伸着脖子才能看清。 ”周红忠说,不过当时他上了瘾,从早上9点一直看到晚上8点,有一次连续5天都在手术室“死磕”,累得脖子生疼,头都快要抬不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归来当月,周红忠就在市立医院开展了四肢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同时独立完成全髋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手术等,填补医院多项技术空白。

2010年,周红忠前往成都参加全国骨科年会,会上,他对一种名为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器材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这种器材对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很有用。散会后,大家都去用餐了,他却抓紧时间向器材供应方技术人员请教使用方法。之后,他将器材带回医院并用于临床,自此,市立医院针对高龄老人骨折的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使患者能在术后7日内下床活动,或进行基本不受限制的床上活动,减少了术后由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把每例手术都完成得漂漂亮亮,才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

骨科的同事都知道,周红忠对手术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固定钢板时每颗钉子的位置、松紧程度,关节置换手术中人工关节安装的角度……所有的细节他都严格按照标准,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误差。“同样是置换关节,有的患者术后会觉得不适,有的却感觉舒适自然,这与手术材料有关,与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更是有莫大的关系。 ”周红忠说,“身为医生就得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每例手术完成得漂漂亮亮,才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 ”

创新交接班方式,带动同事做终身学习者

早上交接班,在每家医院都是常规工作,而采用多媒体技术交接班的科室在德州市并不多见。

每天早上7点半,市立医院骨科示教室,全科室医护人员都会围坐在一起,通过多媒体平台了解患者病史、检查结果;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讨论治疗过程中值得注意的要点。“影像学是骨科最重要的‘伙伴\’,而多媒体是呈现影像的最佳方式。”李茂华告诉记者,尽管准备新媒体素材会占用更多时间,但他们都为这种学习交流方式点赞。“医学不断进步,技术、理念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所以,医生要做终身学习者。”周红忠说。为此,他经常为同事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并鼓励他们将所学分享给其他同事,让每个人都成长、进步。

在周红忠的带动下,市立医院骨科赢得越来越多患者的信赖,并于去年被评为德州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他本人也获得德州市第二届十佳医师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传清风正气 建文明家园

陵城举办家风经典诵读会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