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力争打造德州教育示范区

德州日报 2017-06-05 09:45 大字

眼下,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事业呈现“一马当先”的态势:30多所“村办”水平起步的学校,16所达到市级规范标准、3所达到省级示范标准、4所受到教育部表彰;校长职级制等一批教育改革中公认的难题,也在这里率先破题,促进了教育事业硬环境、软实力双向提升。“以‘边建设、边改革,5年内创建德州教育示范区’战略为指引,我们从教育环境、综合改革、办学内涵3个方面着手,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大跨步发展。 ”经开区社会事业管理部部长王振廷如是总结。

优环境、强建设彰显经开区特色

如今,走进经开区任何一所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广播室、餐厅、运动场、音体美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几乎成了“标配”。在这里,教师人手一机,班班多媒体,校校通网络。

在王振廷看来,学校全面升级离不开经开区的大手笔投入。“在资金投入上,经开区多条腿走路,借助财政投资、银行融资、商业小区配套投资等多举措,融资9亿多元,用于新建11所学校。 ”

截至目前,沙王小学已投入使用,康博小学和付庄小学、弘德中学、王庄小学主体已完工,计划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王振廷告诉记者,在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基础上,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完善附属工程、教学设备,极大优化了全区中小学办学环境。

同时,立足区域优势,经开区还探索出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多元投入格局。在化解大班额上,经开区的实践特色鲜明——利用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产业优势,遵循“一校一特色”的原则,将建设生态、智能校园摆在突出位置。

合作办学,站在巨人肩上起跳。2014年,高标准投资建设的太阳城学校落成,经开区与山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展开合作,只用了3年,学校在走班选课等方面便频现亮点,赢得群众普遍认可,招生人数从400多人增至2000人。

勇改革、敢创新创造经开区经验

底子薄、基础差,经开区教育如何才能弯道超车?王振廷的答案落在两个字上——改革。“教育事业要发展,改革创新是根本。唯有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王振廷告诉记者,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想真正解决“培养人”这一办学根本问题,必须靠改革。

改,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在外出考察、调研交流、反复座谈、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区教育部门牵头起草了长达90多页的改革草案,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把关、逐字逐句审核,一口气推出班主任队伍建设、校长职级制、教师绩效工资、教师招聘、交流轮岗等5项改革,在全市“一马当先”。“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强力推进,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体制,充分调动了校长、教师和班主任3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全盘激活了教育内部潜力,均衡了城乡教育资源。 ”王振廷说。

塑特色、树品牌“一校一品”引领内涵发展

在德开小学的教学楼里,长长的走廊两侧贴满了学生的书法、绘画、精品作业、手抄报等作品,精彩纷呈。

不只是德开小学,经开区的32所中小学如今都已经被“书香气”覆盖。今年4月份,全国第八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实施战略研讨会在经开区举办,该区在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得到了与会者一致好评。“学校有特色,学生才有成长灵气和发展生机。实践证明,书香校园的建设和特色课程的发展,不但不影响成绩,反而提高了整体素质。”王振廷说,各校结合实际,开发了科技创新、诗词考级、随笔化作文、竹竿舞表演等特色课程;农村学校依托周边资源,打造了博悟农耕、花香泽璞、果蔬育人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课程。“教育事业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在当今好机遇、好政策、好机制的东风下,我们将一边提形象优环境,一边勇改革激活力,一边增强文化塑内涵,力争打造出德州中心城区教育新高地。 ”王振廷自信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李玉梅任立松本报通讯员王立青

新闻推荐

计生协会志愿者走访慰问留守儿童

抬头寺镇——

德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