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看王士会村如何合理用“闲”

德州日报 2017-07-10 12:45 大字

[摘要] 闲散地上发展“边角经济”,闲散劳动力到村办来料加工车间打工,闲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老王,快点啊,晚了今天的活就干不完了。”7月3日一早,临邑县兴隆镇王士会村的乔新强便叫着同村的王东华一起去花生园干杂活。这两位村民都是贫困群众,村里把利用闲散土地建起的花生园交给他俩管理,并支付劳动报酬。

王士会村地处临邑县最南端,有120户472人,耕地面积1300亩。以前,该村村民主要靠种庄稼谋生,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是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兴隆镇积极整合该村各种闲散资源,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使昔日贫穷小村焕发勃勃生机。

整合闲散地,发展增收项目

几年前的王士会村,没有统一的规划,闲散土地和坑塘很多,有的被村民堆放柴草、碎石烂瓦等杂物,有的种些杨柳树,更多的则是荒废着,长满杂草。

今年以来,兴隆镇通过实地考察与多方论证,瞄准了这些闲散废弃的土地、坑塘,决定发展“边角经济”。

之后,该村共整理出闲置土地100余亩。再由镇政府统一购买苗木,由承包户经营,村集体收取承包费,种植了梨树4000余株、桃树2100余株、油杏100株、苹果100株,还开辟了花生园、大蒜园等种植经济作物。同时整理坑塘100余亩,承包给村民经营,进行特色淡水鱼养殖和莲藕种植,留出10亩坑塘打造垂钓园,配套修建垂钓台及休息区,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还吸引了很多游客。

这些土地和坑塘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村集体整理土地,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参与劳动,三者共同管理,共享分红。

闲散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王士会村内有些留守妇女,经常干完家务就在村头站着聊天,十分清闲。想外出打工,又面临着离家难、就业难、知识水平较低等问题。

今年年初,在该村“两委”的协调下,村里建起了一处假发来料加工车间,让该村留守妇女等闲散劳动力从事假发订单生产。该车间共带动周边26人就业,每人每年可收入2万元左右。近日,经过镇扶贫办协调帮助,该村通过县扶贫办联系博纳百川信息科技公司为其扩充货源并打通销售渠道。“政府不仅帮忙联系货源,还帮忙寻找销售渠道,我一定好好干啊,争取多开几个加工点,让更多的姐妹有活干。”假发加工车间负责人陈桂英说。目前,加工车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上个月还建立了分车间,陈桂英带领大家早晚赶工,增加收入。

利用农闲,丰富精神生活

走在村里大街上,两边整齐矗立的新式太阳能路灯映入眼帘,村党支部书记乔学华介绍说:“这是为改善村庄面貌新安装的,我们还组织村民出义务工,修建了文体广场。此外,我们还开展起各种文娱活动,隔三差五放场电影、唱出‘一勾勾\’,村民晚上都去跳广场舞。”

去年,临邑县经合局派驻王士会村第一书记许丽,在驻村时发现村民没有休闲娱乐项目,农闲时没事情做,就打牌、拌嘴,邻里纠纷很多。于是,她就组织大家跳广场舞。去年7月,村里聘请了县城的舞蹈老师来指导,并建起了一支30余人的广场舞队伍。每天傍晚,她们就聚集在村里的文体广场上,跟着音乐舞动起来。平时,她们不再东家长西家短,而是互相发送新舞蹈视频,交流跳舞心得。

为了让村民农闲时生活更丰富多彩,乔学华联系了兴隆镇的“一勾勾”剧团,让他们来村里演出,并免费教给村民们戏剧。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邻里纠纷少了,生活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本报记者袁芳本报通讯员高德刚李霞

新闻推荐

真蹲实住促脱贫

临邑县农办——

临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