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真情在,最美不过真情在
□刘倩 田莉莉
每逢农忙时节,站在临邑镇朱家胡同村的田地里远远望去,总会看见一位身坐轮椅的中年男子,只见他颤抖的右手支在沉重的有点右歪的脸颊上,双眼呆滞地凝望着田地里正在忙碌的妻子……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位中年男子是朱家胡同村的朱兆光,而他的妻子就是远近闻名的好儿媳、好媳妇——杨凤霞。
杨凤霞是临邑镇朱家胡同村的一名普通妇女,丈夫朱兆光曾是县城建筑队的包工头,两人育有两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朱兆光突患脑血栓,造成下肢完全瘫痪躺在床上动弹不得。那一年,杨凤霞才33岁。
丈夫瘫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家庭收入一下子中断,上有年老体弱的公公婆婆,下有一双年幼的女儿,杨凤霞该何去何从?是听从亲人的劝告离开这个家,寻找自己的“幸福”;还是陪伴丈夫继续支撑起这个家庭?杨凤霞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知道,丈夫需要她,公婆和孩子更需要她。“既然选择了,那就意味着要坚强,要付出,我必须撑起这个家!”。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杨凤霞每天都要为丈夫擦洗身子,换洗衣服,每隔两小时帮丈夫翻一次身,做手脚按摩。原本强身壮体的丈夫接受不了瘫痪的现实,不仅将家里的东西乱摔一气,还对照顾他的妻子又打又骂,每当这个时候,乐观的杨凤霞都是微笑着耐心劝说、细心照顾,最终使丈夫的情绪平静下来。
厄运袭来犹如晴空霹雳,2006年丈夫又突发脑渗血,造成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杨凤霞并没有气馁,继续无怨无悔地承担着照顾丈夫的责任。十年来,杨凤霞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擦洗身子,换洗衣服,每隔两小时帮丈夫翻一次身,这都是她每天必干的活。她坚持和丈夫同睡一张床,每天夜里帮丈夫翻三四次身;每天早晨4点钟,天还没亮,杨凤霞就起床帮丈夫倒大小便,换洗床单,为丈夫洗脸,刷牙,喂饭。为了不让丈夫关节肌肉萎缩,杨凤霞每天还要艰难的把丈夫背上轮椅,推着丈夫在太阳底下为他进行全身按摩。冬天,担心丈夫睡觉被窝冷,她每天先把被窝温热后再让丈夫睡;夏天,杨凤霞气喘嘘嘘的背着比自己重40多斤的丈夫进出卫生间,给丈夫洗澡……连年的操劳,杨凤霞的颈椎、腰椎经常疼痛难忍,骨质增生更使她痛苦难言。背地里,杨凤霞不知流了多少泪,但哭过之后,她又一脸阳光地出现在家人面前。由于她的悉心照料,十年来丈夫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尽管全身不能动弹,但丈夫整个人却非常干净,房间里也没有一丝异味。
为给丈夫治病,杨凤霞花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还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杨凤霞说:“小孩七八岁的时候他就瘫了,小孩又要读书,读书的钱都是跟亲戚朋友七拼八凑借的,现在还欠别人很多钱”。女儿们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丈夫的医疗费、家庭开支等,让杨凤霞一刻也不敢停下。她起早贪黑,拼命地耕耘着家里的十余亩土地,以贴补家用。为不耽误照顾丈夫,每次下地干活时,杨凤霞都要推着丈夫。多年来,杨凤霞一边精心照料瘫痪的丈夫,一边还体贴入微的孝敬公婆。公公去世后,她把孤身一人瘫痪在床的婆婆接到自己家中,端屎端尿,细心伺候,直到婆婆去世。
说起自己的女儿,杨凤霞又骄傲又心疼:“俺那大闺女学习成绩好,考上大学后通过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现在在商河的一家制药厂工作,月工资还挺高的呢。小闺女看俺以前那么劳累,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她毅然放弃了学业,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说到这里,杨凤霞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杨凤霞,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始终以微笑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用真情和奉献奏出一曲自强不息、感人至深的颂歌,痴情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天性乐观开朗的她,用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宿安乡 倾力打造社区农业经济升级版,宿安乡 倾力打造社区农业经济升级版
本报讯(通讯员 王伟 传彬) 今年以来,宿安乡立足实际,利用区域和环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环保、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发展路子,依托无公害蔬菜种植、木业加工、特色养殖优势,突出抓住发展农村经济、改...
临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