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看村集体财富“蛋糕”切分,看村集体财富“蛋糕”切分

德州日报 2013-01-26 16:19 大字

随着德州市以两区同建为抓手的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壮大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村集体资产“蛋糕”做大后如何进行切分,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农民变股民

1月11日,听说记者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簸箕刘社区采访,50岁的李凤玲十分热情地拉着记者去看看她住的屋子,指点着屋内的摆设,她满脸自豪:“村里都给装修好的,我们直接收拾了锅碗瓢盆就进来住啦。 ”

2009年,簸箕刘村庄搬迁,集体投资建起了居民楼,村里还为每户免费提供整体厨房、套装门和两台空调,成为德州市目前建设最好的城中村改造社区之一。按照分配政策,李凤玲家分到了3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除了家里人住了两套,剩下1套以每月700多元的价格租了出去。

该社区以土地补偿费用来发展村办企业,先后成立了簸箕刘工贸开发有限公司、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集体企业,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0万元。 2010年10月,村里将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量化到人,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配股10万元,今后5年新增人口按每晚1个季度少5000元股份递减。按照政策,双女户或多女户家庭,其中一女的配偶及其子女有股份分红。村里还打算到2015年把现有持股份额再增加1倍。到那时,一位持有20万元股份的居民,每月能领到600元钱。

姜娜娜家就是村里的双女户,作为家里的大女儿,她的对象和孩子都得到了股份分红。谈及找对象,娜娜笑了,“当初是我大学毕业回到簸箕刘后,人家给介绍的,我对象人挺好。 ”李凤玲插嘴道,“别说娜娜,我们村的闺女们都好嫁,一说有姑娘到了岁数,那亲戚朋友介绍的可多了,人家也乐意娶俺们村的闺女,有福气。”

家家有“物业”

儿女绕膝、团团圆圆应该是父母感到最幸福的事情。 自德城区肖何庄社区建起小区后,很多农民都搬进了楼房,肖振杰和王秀华夫妇便是其中一户,他们和子女们住着上下楼,一家人能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现在我儿子、闺女家都开着店呢,我们老两口买的门市让他两家租了去,每个月要给我近4000块钱的房租呢。”王秀华喜滋滋地说。

肖何庄社区建设了商贸一条街,允许居民低于市场价购买或优先租用,让原肖何庄村三分之一以上的住户有了经营门市房;另外,依托房地产开发,鼓励村民创办建材厂、建筑安装公司、设备租赁公司等小企业,居委会在场地、启动资金方面给予优惠,总数达30多家,资产近千万元。现在,社区像个大花园,有广场、绿地、人工湖,还有居民会所、幼儿园、劳动保障站、文艺表演队,肖何庄的原住村民每人每月能发100元到300元不等的福利补贴。

王秀华谈兴正浓,卧室里传来老人的招呼声,她立刻起身进了卧室。回来后王秀华向记者解释,“这是我90多岁的婆婆,多亏上楼住,以往老人住平房一年至少要输两次液,如今不用受罪了。”说起现在的生活,王秀华很满足。她说,我们可没有分家,如今四世同堂住在一个楼里,多好啊。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还能过想过的日子,就是幸福。

喜领“退休金”

1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高新社区郭富斋村刘玉成家时,正赶上一家吃完饭,围在餐桌旁边拉家常。

刘玉成点上一支烟,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我们村370户村民都喜迁新居,家里8口人分了3套90平方米的楼房,如今也算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香的喝辣的\’的好日子。”

大儿子刘华伟十分知足。他平时靠开出租车补贴家用,“看着现在临邑县城建得越来越好,来咱们这办事的人多了。我想今年再置办一辆出租车,到时候我们夫妻俩每人一辆。”刘华伟说。

好日子不光体现在住上。2012年,高新社区把闲散土地整合,建起了占地5000亩的东部高新区,村里1000多亩土地流转到高新产业园区,吸引天鼎丰、顺方管业、恒丰纺织等16家企业入驻,仅租金一项每年就为高新社区17个村集体创收500多万元。这17个村所有养老保险都由集体承担,超过6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还享受100元的退休金。以往刘玉成的小儿子刘华强只靠种8亩责任田过活,如今两口子都到高新区的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上班,俩人月工资6000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收入八九万元。□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乔慎玉娟

新闻推荐

忆往日惜现在,忆往日惜现在

我出生于1929年,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在旧社会,过年是过关,那时全家7口人饭都吃不饱,5个孩子有时饿得直哭;现在多好呀,吃的用的都不缺,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出门还有车,这...

临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