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畅通农业转型路,科技创新畅通农业转型路
[摘要] 围绕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我市坚持外抓技术引进、内抓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李冬刚张文艳郝坤吴华
日前,荷兰南荷兰省副省长安德瑞·布姆·莱姆斯塔带队来德州市进行“超级农业大棚”项目对接。位于临邑县的超级农业大棚总面积1万亩,核心区有8个棚,每个占地109亩,采用全球先进的温室配套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种植管理设备等,可实现节能降耗、零农残种植等绿色要求,产量是普通蔬菜大棚的6倍以上。
引进荷兰技术共建“超级大棚”,是德州市农业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的缩影。近年来,德州市坚持用科技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外抓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内抓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顶天立地”搞科研
农业科技发力方向在哪里?该如何发力?德州市与中国农科院2年多的深度合作实践,让我们找到了答案。“玉米不减产,每亩地还能收300多斤花生,亩均可增收500至600元。 ”9月30日,在临邑县林子镇华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试验田里,负责该项目的中国农科院专家马兴林介绍。采用这一种植模式的种粮大户蒋克辉异常高兴,明年,他打算把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
像马兴林一样,常年活跃在德州市田间地头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专家有上百人。他们在生产一线实践着科研成果,也满足着农民多样化的技术需求。
2014年3月,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德州市随即成立院地合作办公室,聘任中国农科院专家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院地合作项目的对接、组织、协调、沟通工作。实践中,院地合作办公室通过调研,及时把基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地方政府的科技需求反馈给中国农科院,并协调相关研究所给予技术支撑;中国农科院顶尖的品种、技术、成果通过院地合作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一竿子插到底,确保在德州迅速转化。
院地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目前,德州市已与中国农科院落实粮食、蔬菜、小杂粮等领域的联合攻关项目20余项,并就建立全国首家农产品加工研究综合试验站、全省首家地市级农产品加工所达成共识。
市农科院院长贺洪军表示,作为面向生产一线的地市级农科院,项目选题须“立地”,即把农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面向生产搞科研,确保研发用得上的技术;研发合作须“顶天”,即与国家级、省级农科院合作,面向高端搞联合,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地市级农科院高端人才少、高端农业项目少、资金不足的难题。
节本增效抢市场
今年秋收期间,当大多数玉米种植户的情绪随着行情起伏时,武城县志远合作社的牛文忠却没有过多担忧。“今年,我们推行了玉米节本增效配套技术,每亩可节约成本120元左右。再加上大批量采购农资成本低等因素,即使玉米价格跌至每斤0.7元的最低价,每亩地也能赚60元以上。 ”
牛文忠所说的玉米节本增效配套技术非同寻常,是由国家、省、市三级农科院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联盟主推,采用了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的核心技术。此前,相关试验已在武城县20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内推行了4年。今年,成效得以集中显现,玉米生产实现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0%、化学农药使用量10%、用工1个左右。
目前,德州市玉米种植面积达770万亩,在调减玉米种植结构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利用农业技术节本增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农业大市,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面临着依靠科技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根据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相关要求,德州市要切实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亿斤以上、蔬菜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70万吨以上。市农业局副局长张连臣说:“抢占京津冀市场,须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与提升产能品质并重,才能让农产品身价倍增。 ”
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科技发挥着越来越强劲的支撑作用。市农业局局长郭平银认为,当前,德州市真正具备了迈向农业强市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应充分挖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
农技指导“面对面”
时下,大棚西红柿等蔬菜长势正旺,在乐陵市康乐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黄夹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技术员罗凯经常不请自到,为种植户提供农技指导。种植户李振亮说:“种了3年的菜,我从没因为技术问题发过愁。 ”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春节临近,滨城区市中街道纪工委又开始了一项看似“例行”,却事关作风建设落地生根的明察暗访活动。据了解,街道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整治庸懒散,采取明察暗访、严肃问责、通报曝光等一系列方式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