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才:脱贫路上的“拼命三郎”
●任俊吉
老赵全名赵凤才。说起他,嘉陵区集凤镇牛头寺村的村民看法不一。“老赵太固执,有时候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的事非得跟人争论半天。”“老赵太老实,村主任当了年,公路都还没修到自家门口。”“老赵就是‘拼命三郎\’,自己得了重病,还挂念着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
年月日,记者走过一段泥泞的乡间小路来到老赵家,只见他站在地边,身穿深绿色的军大衣,盯着家对面新修建的山平塘,满脸欣慰。妻子任全英刚收拾完碗筷走出厨房,看到这一幕顿时火冒三丈:“外面天气这么冷,你总爱往外跑,还不给我回去。”听到妻子的抱怨,老赵依依不舍地转过了身。
老赵以前是军人,退伍后回到老家,曾担任村上的会计、民兵连长。上世纪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川北大地,村里有力气的中青年都选择南下打工,但老赵却没有随波逐流。
“那个时候总觉得他脑子不开窍。当过兵,身体好,平时担着斤的水稻可以翻座山,出去打工一定能挣不少钱。”作为好友兼邻居,村民任德发在这个事上最有发言权。但是,每当任德发表达疑惑时,总会被老赵两句话顶回去:“我是村干部,身体又好,村里的青壮年全部出去了,栽秧打谷什么的都是老人,怎么忙得过来?况且,我在家里留着可以帮忙种地,万一以后有人在外面呆不惯,想回来,也不至于田里、地里杂草长到一尺高。”
老赵这样说道,也这样做着。年,老实巴交的他开始担任村里的村主任,与此同时,他家栽种的田地也从上世纪年代初的3亩多增加到亩以上。“那时候,他家两口子,男的在外面种庄稼,女的在家养猪,每年可以收获谷子斤、肥猪几头。”多岁的陈家清告诉记者,那时,赵凤才家的农活在村里总是最先忙完,然后他就去帮助邻居、乡亲,农忙时哪都有他的身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民们从老赵那感受到了正能量,渐渐拧成了一股绳,养成了团结互助的好风气。哪家有红白喜事,哪家今年忙不过来,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前去帮忙,牛头寺村充满着欢声笑语。但是,贫穷却依然困扰着大多数村民。
年,“脱贫攻坚”逐渐成了电视里、报纸上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汇,老赵敏锐地感觉到,村里一定会发生变化。
年,区农牧业局下派的“第一书记”林俊铭进驻牛头寺村,带来了有机水稻、花椒、大棚蔬菜等一系列项目。村里也开始修建村道公路,村民们的危房改造也提上了日程。老赵比以往更忙了,他不停地奔走于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做群众发展产业的思想工作……
“从年开始,每到吃饭时给他打电话,他总说马上、快了。饭菜热了凉、凉了热,好不容易盼到他回家,却是匆匆忙忙吃上几口就走。我说了他好多次,可是这人脾气犟起来牛都拉不回来。”谈到近年来的经历,任全英满腹委屈,数次交锋下来,任全英完败。一怒之下,她跑到龙蟠场镇,租了个房子带起了两个上学的孙子。这样一来,老赵更加忙得“肆无忌惮”。
年9月,老赵感觉吃饭时喉咙有疼痛感,恰逢此时牛头寺村准备整治离他家不远的山平塘,与承包山平塘的业主商量放水修葺的事落到了老赵头上。“那塘里养了鱼,本来大家都觉得把塘周围硬化一下就行,哪知道老赵不干了。”任德发介绍说,老赵认为,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遇到天旱或修葺时要把塘里的水放到水位线附近或以下,况且这次不把塘建好,下一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就这样,老赵来来回回与业主沟通了多次,期间他咽喉的疼痛感愈来愈明显。“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得知状况后都劝他先去检查,可他总说,等忙完这阵子再说。
老赵病倒了,食道癌中期,年月日住进了川北医学院附院。村里群众排着长队来看他,老赵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第一句话却是问大家“村里脱贫检查情况怎么样?”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说不出话来,只剩下任全英一个人偷偷地在床边抹着眼泪。
住院多天后,老赵病情得到控制,不愿意成天躺在病床上,他跟医生申请回家静养。“你打算什么时候复出?”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道。“1月号!”全然不顾一旁妻子的劝告,老赵面带微笑斩钉截铁地说。
新闻推荐
(邹浩记者钟正有)近日,中江县东北镇响水村9组的村民们都在谈论陈秀顺一家的“好运气”。每每听到大家议论,陈秀顺的妻子王小萍总会说,这要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感谢中江农信社帮了大忙。岁的陈秀顺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