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良序如何构建
——四川省推进依法治省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杜蕾 庞莹
8月15日下午3点过,一阵“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在中江县富兴镇富强村新村聚居点响起,村民支运康正拿着工具修栅栏。原来,支运康在运材料时不小心压坏了公共栅栏,他主动找到村支书说明情况并立马修起来,“这是村里的村规,损坏公物就要赔偿或修复,我得遵守”。
凉山州西昌市某中学内,高二学生阿丹正给小伙伴们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久前,他还是一名非法务工的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后,通过各种普法宣传,阿丹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尽管地方不同,发生的事不同。但两人却有着一样的感慨:“换成以前,不可能有这样的‘自觉\’。”
变化,得来颇不易。
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四川有着和全国一样的共性问题: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面临着地方政府负债较重,贫困面大程度深等。此外还面临地震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繁重等特殊困难。如何顺应老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如何让依法治国方略落地生根?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省委书记王东明多次强调。“要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夯实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传递出省委、省政府依法治省的坚定决心。半年多来,法治四川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深入推进。
谋划,从顶层设计开始
一批高可行性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入秋,巴蜀大地暑意未消。
这些天,一项重大“课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8个课题组,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学法用法、监督问责、组织保障等方面,编制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它的出台,将成为全面考量依法治省的‘度量衡\’。”省依法治省办公室负责人说,这在全国各省市的法治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四川,何以成为先行者?
突出高端谋划,重在“厉行”是秘诀之一。
先后参与四川依法治省多项工作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对此感受很深。在他看来,法治建设在四川全局工作中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从省委、省政府到地方各级都开始像重视GDP一样重视法治,像抓GDP一样抓法治。”
谋划,从顶层设计开始。
今年伊始,《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正式出台。33项条文、1.2万余字,历经8个月的反复打磨,字斟句酌。
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门班子起草,省委常委会先后3次专题研究《纲要》起草工作,四下四上广泛征求意见。业内人士认为,《纲要》将党的十八大依法治国方略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中国建设部署在四川具体化、实践化。“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符合法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细读了《纲要》,认为这是真心实意推进法治进程的表现,让人看到四川的努力。《纲要》的出台,只是一个起点。如何厉行?聚焦着更多的目光,承载着更深的企盼。
省委主导推动——厉行的第一步,落点于此。
今年1月9日,四川省高规格召开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电视电话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省委常委、在家其他省领导全部出席,市(州)、县(市、区)通过视频同步收看。
4天后,由省委书记王东明任组长的依法治省领导小组成立,省委副书记柯尊平任常务副组长主抓此项工作。由上至下,均照此格局设置,建立起专门机构。
5月起,四大片区推进会层层推进,再部署、再督促,相关地区和部门负责人表决心、亮态度、出措施,切中要害。
党委领导,系统推进,部门负责,纵横联动使得四川法治亮点纷呈。全省上下把依法治省工作作为重要日程来安排,重要工作来推进,重要目标来考核。
与此同时,围绕依法治省工作推进的相关督查同步展开。
真抓实干,不玩虚招。在今年7月,依法治省工作上半年情况的交叉督查按时完成。四次大督查,全域全覆盖,工作不力的市(州)和部门领导小组负责人被约谈,督促限期整改。
厉行中,一批高可行性的工作保障机制正在形成。
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普遍建立常委会、常务会、党委(党组)会前学法制度,邀请专家学者或领导干部举办数百场中心组学法专题报告。依法治省工作被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述职、述廉,还得“述法”。
突破,从打破自我开始
一批突出问题在果断“亮剑”中化解
“到2020年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这是四川省依法治省的总体目标。
蓝图绘就,如何落地生根?
紧扣推进依法治省突出问题重点突破,成为依法治省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
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紧密结合,一连串充满时代感的地方立法新思路、新举措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
(下转06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肖开丰邓怡文记者严芳)9月6日,位于中江县城中心的中江县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开馆,展销中心占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展销品种达200余个,采用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淘宝上开设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