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张照片等了一个多小时
开栏语:
日前,东区启动了“找寻我们的城市记忆——攀枝花城市记忆主题照片、影像及城市雕塑创意征集活动”。从本期起,聚焦东区将开设“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述攀枝花三线开发建设的感人故事。
□赵凡 本报记者 刘蔼岚
“瞧!这栋楼就是渡口邮局,是当时渡口街上的标志性建筑。”6月12日,63岁的陈立新老人在东区商务局办公室看着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激动不已。
照片中陈立新和弟弟陈立民并肩站在渡口邮局前,风华正茂。这一瞬间定格在1971年3月。
1971年,对陈立新的人生来说尤为重要。这年元旦,陈立新和家人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家乡德阳市中江县,从成都乘火车来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从那一刻起,故乡渐渐模糊在年少的记忆里,原本陌生的攀枝花一点点充实了他今后几十年的人生。
初到攀枝花,满目荒凉。20岁的陈立新被分配到清香坪大修厂,成为一名电镀工。刚满17岁的弟弟陈立民成为了十九冶的一名筑路工人。
“那时候的炳草岗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全市唯有商贸中心大渡口建起了红砖房。”陈立新说,每到休息日,逛大渡口是年青人最“洋盘”的休闲方式,在豪华的渡口商场能买到当时最流行的商品,要是能在渡口电影院看场电影,就觉得太幸福了。
陈立新看着保存完好的照片,拍照当天的情景历历在目。1971年3月,陈立新和弟弟领到了单位发的工作服。当上工人的兄弟俩很自豪,决定穿上新工作服留个影。那天早上,兄弟俩早早地起床,8点钟从清香坪乘坐2路公共汽车来到大渡口,“路稀巴烂,车又少,人又多,经过40多分钟的颠簸才到。”尽管如此,兄弟俩还是特兴奋。看稀奇、逛商场……11点,兄弟俩来到邮局旁边的一家小相馆照相。“人很多,照相的队伍排了二十多米远。”陈立新回忆说,那个年代照相用的是老式相机,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方便快捷,为了拍这张相,陈立新和弟弟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
回忆起当年大渡口的繁华,陈立新感慨万千。听说将打造“渡口记忆”特色街区,他高兴地说:“等到‘渡口记忆\’打造完成,一定要带着家人好好逛逛,给他们讲一讲当年大渡口的故事,再和弟弟到邮局前照张相。”
新闻推荐
(记者钟雨君)今年以来,东兴区石子镇纪委强化措施,采取抓源头、抓苗头、抓重点,着力化解农村基层信访问题,取得明显成效。石子镇纪委坚持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平安建设大走访”活动为有效载体,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