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业大镇双双迈开现代步伐

德阳晚报 2013-01-23 23:22 大字

肉鸽养殖厂。

正在修建的居民集中居住点二期工程。

文/本报记者 樊华 邱洁  图/实习记者 文潇

现代化的居民集中安置点,成规模的养殖小区,中江县冯店镇这个地处县城西南端的农业大镇,在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现代农业乡镇气息逐步散发出来。与之相邻的乐至县金顺镇,同样也是农业大镇,结合自身实际,以打造肉食品产业基地和成都蔬菜供给基地为目标,走上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蔬菜产业的道路。

冯店镇?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

现在的冯店镇是由原来的冯店、李都、妙丰合并而成,随着辖区面积增加、人口增加,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既要做好社会管理,更要推动经济发展。如何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工业上没有优势,还是只有在农业上做文章——冯店镇领导班子用行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现代农业的壮丽篇章。

农民住进楼房生活

一幢幢现代化的住宅楼整齐划一,遍布小区的芳草绿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村民们搬进了花园式的住宅小区。这就是记者在龙潭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看到的可喜景象。这里居住着龙潭村的100多户人,而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却在山坡上。

“我们利用重建契机和土地征迁项目,让山坡上的农民迁到街上来居住。”在龙潭村村主任刘元平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这个搬迁工作并不易做。要让农民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眼见为实,要让他们先看到住进去的好处。”村上组织由社员代表组成的考察团队到中江县富新镇富强村等地新农村集中居住点进行参观。“我们也要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当看到别人住楼房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大家决定搬迁。

“人均居住面积70平方米,三口之家可以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价值十多万。”龙潭村的分房条件十分优越。“除开国家补贴,每平方米面积自己只需要出800多元。”刘元平介绍,一期竣工的房子早已被抢空,还有300多户等待第二期工程的竣工。届时,还将在居民点附近划一块专门的地方进行生猪和小家禽的养殖,统一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标准圈舍,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这种集中居住的方式,全村节约耕地上百亩。”光是这一笔账,就足以肯定龙潭村领导班子的抉择。

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养猪业

年出栏生猪上万头,人均出栏8头,养猪大户13户,这是冯店镇玉兔村2012年全村的养猪规模。可以说,在这里,人人都是养猪专业户。

养猪是玉兔村的传统产业,全村总人口400多户1300多人,其中就有300多户在养猪。据村支书唐洪明介绍,光是养猪这一项人均增收可达千元以上。

“我从去年9月开始养了3头猪。在几天前卖了6000多元,除去成本,还赚了1000多元。”唐洪明告诉记者,生猪养殖在玉兔村发展势头惊人。

养猪让农户赚到了钱,养猪产业也逐渐得到壮大。“散户问题不大,但随着大户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唐洪明说,2011年村上开始重视环保问题,与养殖大户签订环保责任书,不再随意扩大养殖规模、不再随意新增养殖户等措施“逗硬”执行,“现有的养殖户必须修建化粪池和沼气池。如不建,就不再允许他进猪。”“作为养殖户,还是应该考虑村上环境,去年我共修建了3口化粪池。”养殖大户雷庭兵说道。

“目前,我们正与金堂一家有机肥企业洽谈利用猪粪生产肥料,如能顺利落实,既可解决村上的污染问题,又能变废为宝,两全其美。”唐洪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金顺镇?特色农业强镇富民

2012年以来,金顺镇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四个打造”的目标,即:打造乐至北部经济重镇、打造肉食品产业基地、打造成都蔬菜供给基地、打造成都后花园。“为实现此目标,党委和政府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蔬菜产业,掀开了金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篇章。”镇长邓前洲说。

五畜兴旺农民致富

记者在一养猪场看到,每个圈舍都购置了母猪限域栏、保育栏、仔猪保温等设施。2012年,金顺镇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新建生猪圈舍3750平方米。有了这笔补助,全镇的养猪业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生猪年出栏51000多头,比上年同期出栏增加16%,存栏增加12%。“除了保证当地自足,其余的都销往成都。”分管农业副镇长蔡华介绍道。

梁远军原来在成都一家皮鞋厂打工,月收入上万。打工仔都有一个老板梦,2011年,他返乡创业,选择的却是与自己本行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养殖业。他前期投入20万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养鸽场。“我一边在网上和书上学习养殖技术,一边进行经营模式探索。”梁元军告诉记者,自己养殖的是肉鸽,市场行情较好,目前出栏3万对,肉鸽加种鸽实现产值40万,年利润10万以上。“下一步,我准备扩大规模,现在正在修建新圈舍。”

在金顺,还有5000平方米的兔业家园,年出栏12万多只,实现产值100多万;肉鸡养殖大户2户,年出栏13000千只;肉牛出栏近80头,除去成本,一头纯利润可达2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蔬菜分区

金顺镇位于乐至最北端,距县城59公里,但到成都市区仅一个小时车程。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打造成都蔬菜供给基地是一个致富好途径。于是,镇党委、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立足实际,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为抓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一年多发展,金顺蔬菜产业形成3个片区,因地制宜在4个村种植不同种类的3个品种。“我们划分了ABC三个区,分别种植榨菜、豇豆、土豆。同时,我们以协会为纽带,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种植技术高的蔬菜大户,以此带动全镇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蔡华说。

种植有3区,发展模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业主自己干,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业主,农民只在流转的土地上打工;另一种是农户带土地入股,业主为农户提供技术,然后回收农产品,也就是订单农业。”蔡华告诉记者,通过发展,2012年全镇集中成片种植各类蔬菜达2000多亩,为农户创收8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结构性失业不容忽视 ——德阳市企业用工缺工情况调查

企业缺乏技术人才成为普遍现象。2月27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德阳调查队了解到,为及时掌握德阳辖区内企业用工缺工情况,密切关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流向,为地方政府及时制定出台针对性应对措施,以帮助企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