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破解缺人缺水地少难题年中江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四川日报 2012-02-29 19:23 大字

破解缺人、缺水、地少难题

2011年,中江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粮食总产85.41万吨,居全省第二位,油料总产7.22万吨,居全省第四位,连续5年刷新粮食总产纪录。

“中江要牢固树立‘农业固县\’的发展思路,农业生产一刻也不能放松!”中江县委书记刘应刚如是说。

作为丘陵大县,中江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缺人、缺水、缺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中江是如何破题的呢?

□肖开丰 杨智 胡婷 本报记者 许静

第一道坎:

劳动力短缺 增产难度大

应对之策:

以农机为突破 向科技要产量

“这个方法确实好,增产增收又撇脱!”近日,中江县合兴乡新建村七组村民廖世明告诉记者,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他采用了“麦/玉/豆”套作模式,由县农业局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这让步入花甲之年曾经感到种田力不从心的廖世明又增强了信心。

中江现有农村劳动力81.2万,外出劳动力48.1万,劳动力短缺成了摆在中江农业面前的一道坎。此外,中江粮食单产早已名列全省前列,再增产难度较大。

为破解劳动力紧缺难题,充分挖掘增产潜力,近年来,中江狠抓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技术集成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带动了全县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在合兴乡新建村,统一实施机械化播种和收割,每亩节约15个人工,选用良种又增强了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以前春季常见的小麦条锈病现在已基本绝迹,既增加了产量又减少了投入,村民无不拍手称好。

在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下,今年中江又响亮提出了坚持 “稳定播面,提高单产,强化保障,再创新高”的粮食生产思路,确保2012年全县粮食播面达到206.62万亩,总产超过86万吨。

第二道坎:

基础设施薄弱 十年九旱

应对之策:

从“水”破题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中江县黄鹿镇利兴村在农业发展中曾经频频遇阻:困难时,十年九旱;需要用水时,时常无水可用;当总库容2350万立方米的黄鹿水库建成蓄水后,本应受益的利兴村又变得尴尬起来,因基础水利设施滞后,农田无法排湿排洪,水稻产量依然上不去。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摆在中江农业面前的第二道坎。

为破解这一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中江人的努力,近年来,中江县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利兴村党支书韩诗金告诉记者:“农业基础条件的提升,让村民们直接受益。”目前,该村油菜、水稻亩产已由过去的160公斤、550公斤增加到210公斤、650公斤,全村油菜增收近2.6万公斤、水稻增收5.2万公斤。田间道路的建成让机械化播收变成现实,收割成本也由以前的500元/亩降到了现在的200元/亩。

这是中江县落实 “亿元资金到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2011年,全县共实施各类工程25100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00公顷,新增蓄水能力1717万立方米,新增、恢复和改善灌面6.17万亩。

第三道坎:

人均耕地少

应对之策:

土地流转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人均耕地0.82亩:这是摆在中江农业面前的第三道坎。如何让农民靠这仅有的0.82亩耕地富起来?

“在耕地总量这个‘分子\’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农民这个‘分母\’,效益这个“商”就会大幅提高。”据中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该县实现土地流转面积114116亩,流转承包土地农户48088户,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江县鸿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刘玉兰就是代表,她与永太镇多宝村签下了1100亩的稻田租约,长达17年。该村的农民都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她,刘玉兰按每年每亩310公斤稻谷的标准,支付租金给农民,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粮食生产迈向了规模经营,单位产出明显提升。

“从中江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中证明,资本与土地的结合,将大大拓展农业的内涵和增值能力。”中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丘陵大县发展粮食生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中江的破题探索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新闻推荐

我今年有一个目标就是戒烟我要增肥斤中江县双龙镇最近

“我今年有一个目标就是戒烟”、“我要增肥5斤”……中江县双龙镇最近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每个工作人员都列出了自己今年的“作风转变”目标,除了立下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之类的常见目标外,其中还...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