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雁”领路奔小康 ——中江“五项”机制培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本报记者 陈昆
中江的发展,难点在农村;中江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对于中江这个丘陵农业大县,这是发展的现实。“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县委书记杨震进一步解读。
近年来,中江通过建立和实施选拔、培育、管理、激励、创业“五项”机制,着力把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一个又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山村,在这些能人“书记”的带领下,变了样。
“烂杆杆村”变身“金窝窝”
集凤镇石垭子村是集凤镇条件最差、人口最多的贫困村。全村海拔800-1000米,有14个社,628户,2143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封闭,石垭子村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群众增收困难,一度甚至被称为 “烂杆杆村”(中江俗语:形容比较落后贫穷)。
田明阔在石垭场镇办了一家农用物资购销及技术服务店,多年苦心经营,田明阔“挣了钱”,生活宽余,生意红火。2007年9月石垭子村换届,经过公推直选,刚满30岁的田明阔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刚开始,家里十分反对,认为“现在生意做得好好的,一年的收入也还不少,当村干部图个啥?又辛苦,又得罪人”。一些生意场上的朋友也说“你当村支书太亏了,做生意一年能挣十几万,何苦累死累活领个几千元!” “为了全村2000多的老百姓,亏了我一个值得。”田明阔回答。
石垭子村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中江白芍”是著名的特色资源。看准这一点,田明阔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联合中药材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于2008年8月成立“中江县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并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中江白芍”品牌,解决了“中江白芍”销路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还与日本、香港及台湾等地的客商达成共同开发“中江白芍”合作意向。形成了以支部加协会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芍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村成片种植白芍面积达10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同时也带动周边村社种植中江白芍4500亩,年产芍药1200余吨,为入社社员人均增收1400元左右。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930元,比2007年增长36.94%。
石垭子村是一个以从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丘陵山村,怎样走出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成为田明阔思考的新问题。他带队四处学习乡村旅游经验,提出“利用芍药优势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的建议,并最终促成了中江成功申报“中国芍药之乡”,并在石垭子村打造 “中江芍药谷AAAA级风景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田明阔使石垭子村由“烂杆杆村”成了“金窝窝”先进村。2011年5月,石垭子村被德阳市文化旅游局、德阳市农工委等评为“特色产业美丽村”。
竹林村里编竹编
竹林村是回龙镇最远的一个村,婆娑婀娜的竹林是村里的一大美景,竹编加工是这里的一个传统产业。过往,这些却并没有给乡亲们带来生活上太多的改变。
1998年12月,钟经伦当选竹林村主任,2004年11月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如今,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农闲之余,利用全村众多的竹林资源,依靠凤凰竹编协会,制作竹帘、竹扇等特色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昆实习生周珂宇)12月6日,市委常委、副市长陈行祝前往中江县黄鹿镇调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深入联系点黄鹿镇铜音村开展“挂帮包”活动。铜音村位于黄鹿镇东北,产业发展以传统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