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于德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3月14日在德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德阳日报 2011-04-12 04:58 大字

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于廷哲

各位代表:

受德阳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交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奋力跨越,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3亿元,同比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3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43.9%。年初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一)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项目5474个,开工率为99.7%;累计完工项目5107个,完工率为93%;累计完成投资144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2%。二是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113个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89.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1.5%;纳入考核的81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60.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4.8%。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1.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7.4亿元、228.5亿元和355.4亿元,投资比例为2.9:38:59.1。随着大量灾后重建项目的完工,民生、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投资增加,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达59.1%。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实现330.2亿元、184.8亿元、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7%、1.8%、19.6%。

(二)工业平稳增长,质量效益有所提高。

一是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2010年,德阳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际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示范城市建设,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663.3亿元,同比增长30.4%。二是主要行业增长势头较快。2010年全年,机械、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主要行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0.9亿元、249.2亿元、205.8亿元、52.5亿元、102.7亿元、33.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8.8%、30.8%、36.7%、35.2%、43.5%、34.7%。三是产销状况和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9.8亿元,增长33.4%;实现利税总额188.6亿元,增长33.2%;实现利润总额103.5亿元,增长31%。四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价格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性监测、减排核查和执法检查,全面完成淘汰落后工艺设备13户的年度目标任务。

(三)农村经济发展喜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达202.2万吨,灾后连续三年增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达220万亩,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在广汉启动建设。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强劲。全市出栏生猪439.1万头,同比增长3.4%;出栏家禽9824万只,同比增长8.8%;肉类总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5.4%;禽蛋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6.3%。三是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税利分别达到72.5亿元、5.2亿元,同比增长15.9%、11.6%。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率达95%以上,主要粮食综合优质率达60%;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占总耕地面积的40%,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34个。四是劳务经济发展稳定。狠抓农民工培训,不断拓宽转移输出渠道,促进劳务经济稳定发展。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3.8万人,培训21万人,劳务收入78.9亿元。五是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规划建设6个省(市、县)三级示范片,涉及19个乡镇、116个村,农村人口35万人。7月,罗江、什邡、绵竹被省定为整体推进县、市。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进出口和消费较为活跃。

全市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85.6亿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到位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出口总额达22.3亿美元,同比增长32.1%。

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7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乡村分别实现182.8亿元、1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1.7%。

(五)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信贷运行趋稳。

全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7.4亿元,同比增长44.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6.9亿元,同比增长6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43.9%;全市财政总支出292.8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完成一般财政预算支出224亿元,同比增长15.4%。

截止2010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88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92.4亿元,同比增长18.9%。

(六)节能降耗稳步推进,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攻坚之年,全市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旅游、商贸等重点领域节能,以及工业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

(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202元,同比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486元,同比增长15.3%。全市新增就业31121人,新型农民培训10842人,实用技术培训109.2万人次,帮助3402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失业保险参保2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68万人。城乡低保人群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低保”人均补助146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助60.7元。全市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沼气池8.31万口。统计、广播、电视、出版、地震、文化、体育、卫生、气象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8·13”特大泥石流和繁重灾后重建任务的严峻考验,夺取了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潜力发挥不足,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二是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招商引资力度还需加大;三是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力不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尚不完善;四是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五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涉灾、征地拆迁等引发的问题仍然突出;六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务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二、关于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经济振兴、推进产业转型重构的重要之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初步确定2011年全市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2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项目组织、协调和落实,强力推进全社会投资。

一是继续完成灾后重建的收尾工作,开展全面摸排,查漏补缺,高度重视重建质量、安全和资金监管等问题。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市政府初步确定全市重点建设项目98个,总投资860.6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81.5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26个,总投资76.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5.3亿元;加快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403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27亿元;争取开工项目18个,总投资319.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9.2亿元;加快前期项目14个,总投资62.3亿元。三是要加强项目服务。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创新融资方式、搭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要加大建设用地、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物质保障等外部条件协调力度,确保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项目审核、环评审查、土地审批、银行审贷服务。四是抓好项目储备,尤其储备一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现代服务业和公益事业项目,并根据国家和省投资政策进行及时调整补充,做大项目库规模,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设成为德阳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库。五是加强项目管理。要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要强化国债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责任目标管理机制,增强投资有效拉动,促进项目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整投资方向,加快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围绕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行业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中小企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二是紧跟国家产业政策,把握消费升级趋势,以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抓住德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契机,充分利用好和发挥好国家级经开区在带动地方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德阳市的产业水平。四是重点加强一批产业核心骨干项目的建设。要确保旌阳科利机械核电加工项目、广汉华侨凤凰纸业节能技改等项目年底竣工投产;要加快二重疏通发展高端“瓶颈”项目、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建设项目、广汉黄铭动力锂材料生产项目、什邡福田汽车整装厂、长城雪茄烟厂易地技改等项目建设进度;要积极争取旌阳特变电工特种电缆生产线技改、宏达金属铜钼电一体化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要继续做好什邡烟草易地整体技术改造、绵竹10万吨非粮生物燃料乙醇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大力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搞好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二是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优质粮油、生猪、烟叶、果蔬等十大特色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着力推进农业延伸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农业生产道路和生态环保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加快组织和实施一批农业和农村重点骨干项目建设。要争取绵竹市灾后生态修复、月亮泉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项目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要加快中江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项目建设进度;要加快清平乡新农村综合体、“8·13”特大泥石流河道应急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建设。

加快服务业改造升级。一是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信息设计、科技研发,推动以工业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以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不断壮大大件物流、电子物流、酒业物流、化工物流、小件快递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等物流集群,构建为区域中心城市服务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和形成以三星堆为龙头,以蓥华山、九顶山为腹地,以三国文化、古蜀文化、儒孝文化和绵竹年画、仓山大乐等特色文化资源为支撑的德阳旅游产业品牌。四是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区,打造商贸区、商业街,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五是继续加强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法律服务和其他领域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和服务业的信息化进程,重点扶持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六是加快组织和实施一批服务业重点骨干项目建设。要加快德阳东立达物流中心、洋洋百盛二期、广汉中国西南城等项目建设进度;要积极争取中江县县城中心商务区A、B区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要继续做好四川恒大国际装饰建材城三期、德阳市恒大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围绕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加快绵茂公路建设,开工旌江大道、天星大道、德阳南北汽车站,力争遂阿高速(德阳段)开工建设。开展德阳到都江堰高速、蒲江-简阳-中江高速前期工作。配合做好成什绵、成南巴、成都二绕等高速公路以及成绵乐客运专线、成兰铁路等过境通道建设。加快德阳火车货站的搬迁改造。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47公里。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市区一环路西半环工程、绵竹市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罗江县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等早日完工;要加快德阳市绵远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德阳市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什邡马井500千伏变电站项目、什邡市城镇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什邡市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罗江县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进度;要积极争取南站前大道跨绵远河景观大桥、金沙江路下穿宝成线立交工程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要继续做好华强沟水库、天元污水处理厂、市生活垃圾处理扩容增能、德阳市城镇供水都江堰水源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四)加快推进区域合作,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共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加快融入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建设,通过规划衔接、产业承接、设施连接和政策对接,开展与成都经济区内城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精细化工和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二是融入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重庆和环渝经济区遂宁、南充和广安等地的合作,带动德阳市丘陵地区可持续发展。三是依托绵茂公路,全面拓展与阿坝州的互利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阿坝藏区丰富的锰、锂等资源,提升壮大德阳市的新材料产业。四是积极构建后灾后重建时期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在教育、医疗、技术和产业等方面搭建交流协作平台,与援建方进行全面、深度合作,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继续推动统筹城乡改革,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一是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12个区域重点镇的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争取在一批试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突破。二是深入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政府机构等领域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自身优势谋划招商,着力吸收先进技术和产业资本来德阳市投资发展。四是继续鼓励和支持本地有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到海外拓展市场,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六)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组织督促淘汰落后产能、撤除落后设施装置,防止落后产能转移。二是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坚决禁止“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产能过剩项目上马新建和扩建。三是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保证专项资金落实,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着力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等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四是深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营造全民节能减排氛围,增强全民节能减排意识。

(七)关注民生、重视民享,推动和谐德阳建设。

一是稳步扩大城镇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安居事宜。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三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重点围绕群众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城乡特困群体的生活、生计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和企业生产安全问题,以及拆迁补偿安置问题,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扶持,切实加强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民生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局面。

各位代表,当前德阳市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德阳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黄继光纪念馆灾后修缮工程竣工

(上接第一版)李向志说,追思先烈,心潮激荡;放眼发展,意气风发。当前,德阳发展正站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大腾飞的新时期。全市上下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继光...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