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这儿驻守过606个小时
什邡“随手捐”请22名河北志愿者“回家”——
□本报记者 朱雪黎
“这就是当年扎帐篷的地方,快给我拍一张。”7月6日,什邡市红白镇入口处,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北马中村村民李随海激动地掏出“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证”,在7年前驻守过606个小时的地方拍照留念。
2008年,“5·12”地震后,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北马中村30名农民,每人筹资2000元,组成了“西柏坡抗震救灾救援队”奔赴灾区。在什邡市红白镇,他们没日没夜,搬运物资近一个月。7年过去,今年5月12日当天,什邡与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随手捐”微公益活动,每人捐款5.12元,邀请这群“可爱的人”重回什邡。“没想到一直记得我们,很感动。”今年31岁的杨军是当年“西柏坡抗震救灾救援队”的队长。“5·12”地震时他是村上一名卫生员,从电视上了解受灾情况后,立刻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志愿者征集令”。“报名的有近50人,最终我们选了30人。”杨军告诉记者,乘坐火车到达成都后,他们被安排在什邡市红白镇搬运物资。曾与他们一道投入搬运工作的什邡本地货车司机白美贵,说起这支救援队伍就竖起大拇指。“当时物资特别多,他们一天睡不了5个小时,经常半夜三更还在搬运。”7年来,白美贵与杨军等志愿者一直通过手机、网络等分享什邡的变化。
其实,为了表达感恩情,什邡近年来也不断在寻找当年的志愿者们。2012年,为感谢北京及全国人民对什邡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帮助,什邡各界人士和一部分在京的什邡籍公益人士,在北京联合发起“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便筹得资金500余万元,专门用于为抗震救灾志愿者和援建者等给予关怀和帮扶。
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寻找“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参与者,建立“5·12”地震志愿者数据库,未来他们还将通过多种形式向困难志愿者提供精神与物质援助,对留守、流动儿童进行生活教育、技能培训、心灵关怀,通过技能培训等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安居乐业。“滴水之恩都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涌泉之恩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黎)近日,什邡市召开农村公路“三年攻坚”项目竞争比选评定会。经过现场陈述、建设承诺和评委提问等竞争比选,红白、元石、洛水等14个镇的130公里道路,被确定为什邡2015年农村公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