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通川桥下 那些自强不息的人生 “钱是次要的,健康最重要”

达州晚报 2015-04-21 13:33 大字

[摘要]“钱是次要的,健康最重要”

——在桥下补鞋15年的黄东升

在通川桥下往滨河游园左手边的梯子口上,有一个补鞋擦鞋的小摊。摊主黄东升夫妇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艰难的家。

社区记者借擦鞋的机会,与黄先生攀谈。闲聊中,记者了解到,老黄今年46岁,老家在渠县农村。1999年,老黄来到达城打工,因无技术专长,只好当“棒棒”。老黄自豪地说,他是达城最早的“棒棒”军,靠着赚点“棒棒”费养家糊口。后来,娃娃慢慢长大,开销日益吃紧,考虑到当“棒棒”不是长久之计,一年后,他跟着别人学修补鞋子,并在通川桥下摆了个擦鞋补鞋的小摊。起初因补鞋技术差,生意十分清淡,后来,他增加了换高压锅把把、维修家用小电器等业务,渐渐招揽了不少顾客。由于自己为人热情诚恳,加之补鞋技术日渐提高,生意慢慢开始好转。2000年,将5岁的儿子留在老家后,老婆陈群也来到达城,夫妻俩共同经营小摊。生意好时,夫妻俩都在摊上忙碌,生意不好,老黄就当临时“棒棒”,挣点杂钱补贴家用。

谈起这15年起早贪黑的日子,老黄感叹实在是不容易,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天亮就摆摊,天黑才收摊,一天10多个小时,就想多挣两个钱。如今儿子大了,在读大一,每月生活费都要800多元,一个月的辛劳收入,娃儿的生活费就去了大半,剩下的还要租房子、生活,老家还有80多岁的父母需要供养。老黄告诉记者,像他们两口子40多岁的年龄,完全可以外出打工,随随便便一个月就能挣四五千元,但现实却让他无法远走,因为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如今,他每周都要回渠县老家,给父母买好药和食物,安顿好老人才能放心返回达城。本想将父母接到达城居住,可租住房太小,只有20多平米。老黄说,他现在最怕的就是父母生病,一旦有病,沉重的医疗费就会压得他喘不过气。今年正月初二,母亲突发脑血栓,花去一万多元,这可是辛苦10多年来仅有的积蓄。

尽管日子艰难,但他们仍然很乐观。老黄说,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更长久地坚持,挣钱将娃娃大学送毕业,让父母晚年快乐,自己多苦多累都值得。

达城的通川桥,上了年纪的人习惯称其为“老铁桥”,达城的交通大动脉,也是达城人古老而不朽的记忆。桥下很多“臣民”在此生活,用他们的勤劳、执着与坚守,书写着自己的生活,这也是达城市民自强不息精神的缩影。

一座桥,一群人,一幅画卷,一种人生。

“虽然有点累,但过得舒心踏实”

——坚持老式理发的黄师傅

在桥下,除了老黄的擦鞋摊,还有很多店铺,卖药的,卖书的,卖蜂蜜的,开副食店的,开串串店的,开麻将馆的。最让记者感兴趣的还是桥下那“老土”的几家理发店。近日,记者在滨河游园右边桥孔下的第一个理发店理发,结识了来自达川区赵家镇十村的黄师傅。

黄师傅叫黄龙全,今年已经68岁。据黄师傅介绍,他家住达川区赵家农村,自小家境贫寒,16岁时,父母让他学习理发。黄师傅说,过去理发很简单,就是一个火炉,一把剪子。要说跟师傅学理发技术那是空话,就是帮师傅打下手,替客人洗洗头,真正的理发技巧完全是自己走村串户几十年潜心摸索掌握的。黄师傅告诉记者,7年前,他刚迈过60大寿门槛时,儿女们都劝他不要再理发了,歇下来安享晚年,但他闲不住,也舍不得丢了理发这门手艺,便到达城通川桥下租了这间不足10平米的“门市”。

记者看到,这个10平米的“门市”其实就是一个桥下的“人防桥洞”,吃住都在里面。由于黄师傅理发技术好,虽然理发店连招牌都没有,可前来理发的人很多,甚至有时还要排队。记者发现,前来理发的大都是中老年人。黄师傅说,老年人怀旧,对现代时髦的理发店都不愿去,就喜欢这种“老式手工”理发技术,“让传统的理发手法在自己的脸上、头上慢慢抚摸是一种悠闲舒服的享受。”常来店里理发的谢先生边理发边说。“如今,像黄师傅他们这种依靠传统的手剪手推理发技术基本上要消失了,习惯了慢条斯理理发享受的市民都爱来这里。”另一位等待理发的张先生如此说。

记者看到,在黄师傅这间小小的“门市”里,除了一把老式的理发木椅子和墙上挂着的大镜子,就是他手中的一把老剪子,一个吹风,再没有其他现代理发工具了。黄师傅说,城里不允许烧煤炭,才将洗头用的热水改成了电烧,不然,把乡下那套理发工具搬来,他这可真正是老古董了。在店里,记者发现,黄师傅给人理发不用推子,而是一把折叠的小刀,他的手指很好看,像唱戏时的兰花指,给顾客洗完头后,黄师傅就习惯在一张长一尺余、宽三寸的黑色皮布上来回噌噌的磨几下,才开始剃头、刮胡子,只见他左手扶住头,右手手起刀落,随着“唰唰”的一阵声响,客人毛糙糙的脑袋瞬间变成了锃亮的光头。理完发,按程序还要刮脸修面、掏耳朵、剪鼻毛,他这活儿做得又快又好,尤其是锋利的刀子剃人鼻毛一点也不会伤到鼻子,只一会儿工夫,一个原本邋遢的人就变得干净清爽了。

在记者眼里,黄师傅面色红润,身板硬朗,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10来岁。黄师傅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还要多干几年,一是服务市民,二是晚年有所为,有所乐,他过得舒心踏实,虽然有点累但快乐着。

在桥下,类似黄师傅这样的手工理发店还有两个,师傅们用自己的勤劳,书写着城市人的悠闲。

“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

——卖土烟的八旬老人周德方

在桥下的走廊上,有好几个摆地摊卖烟叶的摊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八旬老人,他每天准时在此摆摊卖烟叶,不为别的,只为家中生病的八旬老伴。

记者探访得知老人叫周德方,今年82岁,也是达川区赵家镇人。老人在此摆烟摊已近10年了。问起摆摊的初衷,老人泪眼婆娑地说,他老伴患心脏病并哮喘多年,由于儿女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两口,因为老伴生病,儿女们虽给了钱,但不够用,老人便想挣点钱补贴家用。老人说,儿女在外无法照顾老人,老伴的饮食起居、换洗都是他打理。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伺候老伴吃完早餐后,再给老伴做好午饭,到时老伴拄着拐杖下床热一下就可以吃,之后他坐早班车进城摆摊,中午就吃4元钱的盒饭,下午五六点收摊后又坐车回家。

记者看到,老人的饭量很小,就二两饭的样子,没有肉,就是一点白菜外加少许豌豆米,生活甚是清淡。老人笑称,虽然自己82岁了,但眼睛明亮,耳力清楚,身体也没啥大毛病,便想摆摆摊自食其力。老人说,他的烟叶是从什邡市进回的土烟,烟叶腊黄好看,价格适中,很受达城老烟民的喜爱。每天生意清淡时,他也会抽两口叶子烟解解闷。问及一天的收入,老人说有时卖几元钱,生意最差时,甚至一天都开不了张。记者担心地问,如果没收入时岂不是要倒贴车费和生活费?老人笑笑说,生意是平时兼搭的,大多数时间生意还可以。再说了,现在国家政策好,老人坐车不要钱,每天的车费可以省下了。附近市民常被老人自食其力的精神所感动,很多烟民都爱去照顾他的生意。

老人说,自己并不是非要摆摊挣钱,只是身体还动得了,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自己摆摊有点收入,既补贴了老伴的医药费,又老有所为,晚年生活也算过得自在踏实。

新闻推荐

杨发顺:—个平凡教师的幸福汪巧

正在上课的杨发顺。虽然给不起圆满的皓月,但我可以给他们闪烁的明星,保证漫漫前路的光明;虽然给不起浩瀚的海洋,但我可以给他们潺潺的小溪,足够成长所需的滋养;虽然给不起炽烈的太阳,但我可以给他们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