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找市场 川芎叶尖当菜卖
□本报记者 朱雪黎
4月13日,什邡市隐峰镇万和村的鑫和川芎专业合作社内,村民卿尚安担来两筐川芎叶尖出售。“以前不知道叶尖还能卖钱。”检验、过秤、装箱后,卿尚安告诉记者,川芎叶尖可从每年8月采摘到来年5月,单这一项,一亩川芎就要增收2000元左右。在他看来,“万亩川芎之乡”的隐峰镇近两年开始卖叶尖,“多亏了曹义一家。”
20多年前,曹义在本村租地20多亩种川芎。2011年4月,他带头成立了鑫和川芎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的川芎种植户已从最初的63人增至556人。2014年,曹义一家又承包了本村170余亩耕地,成立了什邡市首家个体家庭农场“瑞晴种植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及全村川芎种植、销售。要稳当,家庭农场就要敢‘吃螃蟹\’,创新产品谋求更大利润。”在曹义看来,将“浑身是宝的川芎”卖出大价钱,创新产品是关键。
川芎叶尖,就是他创新产品的一次有效尝试。尽管外地早有将“川芎叶尖当菜卖”的先例,但在什邡最初却并不被市场认同。去年初,曹义开始说服村民将叶尖采来卖,最初只有几户村民勉强响应采来50多斤做样品。曹义开着车拉着样品,遍访成都、德阳各大菜市场和超市,却鲜有成交。回家后,曹义跑到隐峰镇政府求援。相关负责人调研后,建议他先用自己农场产品做示范,把川芎叶尖送到食品药品机构检测,并将川芎叶尖“权威”食用功效制作成宣传单。曹义还请来美食专家,制作出嫩芽生拌、川芎叶尖炒鸡蛋等家常菜谱。“我们一家带着样品和宣传单到处送。”跑了近两个月,曹义收到都江堰等4家批发菜市的订单。通过什邡市商务局的牵线搭桥,曹义又与本土超市对接上,将川芎叶尖送进超市试卖。
看着这“无中生有”的买卖越来越火,种植户纷纷要求入伙。如今,川芎即将迎来大面积采挖,合作社每天还能卖出近2000斤川芎叶尖。“今年,家庭农场还要试水养殖川芎鸡。”曹义告诉记者,传统川芎种植只卖根茎,其他部位开发甚少。曹义的“川芎鸡”就是计划将川芎茎叶等废弃料加工成饲料喂鸡。“合作社+家庭农场”也是隐峰镇发展川芎产业的思路。“家庭农场发挥带头示范,合作社综合产业化推进。”隐峰镇镇长谢华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川芎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有家庭农场3家,挖掘川芎产品附加值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3月,“隐峰川芎”成功注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目前,专合社已建起生产用房6000余平方米,初步建立起川芎出土、烘干、打包生产线。隐峰自主研发的川芎茶、川芎酒等产品,也已打开成德绵市场。
专家观点
家庭农场应成为主流
□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 张成明
深化农村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改革需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在东北,可实行规模化的大业主生产,但对多山区、丘区且村庄相对分散的四川而言,家庭农场这种适度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应该成为改革的主流。
从调研的情况来讲,家庭农场目前的发展是比较成功的。相对于一家一户,家庭农场的组织性更强,能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投入规模化生产,并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中获得成本优势,且利于“环境友好型”耕种方式的推广;相对大业主,家庭农场的组织、生产、决策方式等则更灵活。因此,家庭农场是值得推广的主流生产组织形式。
对于家庭农场今后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应该是企业化的,有自己的品牌、资金渠道和销售渠道。当前,家庭农产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光靠农民白手起家,发展速度比较缓,对此,我建议条件成熟的可发展股份制的家庭农场,以家庭投入为主体,适度引入其他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提升、劳资投入、市场销售等,将家庭农场的品牌做大做强,实现产销一条龙,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家庭农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天生的缺陷”,比如对市场信息的敏锐程度以及抗风险能力不及大业主。对此,我建议,农业部门应加强调研与指导,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进一步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土地流转、病虫害防治、金融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产品销售方面,政府应帮忙搭建一些平台,比如推行互联网下乡,搭建地方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此外,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觑,该风险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也是“致命”的,因此一定要加强引导,在家庭农场中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本报记者 任鸿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黎)“10家涉水企业,5家排放超标。”6月8日,什邡市环保部门对境内石亭江沿线5家超排涉水企业依法立案调查处理。什邡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钟华介绍说,近期他们对石亭江沿线10家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