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抗旱:开源与节流并重
3月26日上午,在什邡市皂角街道办事处太安村,满眼是绿油油的油菜、小麦等小春作物;人民渠的灌溉用水通过一条条硬化渠系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开始着手准备育秧的村民却没有用水淹田,而是把地先用薄膜盖起。太安村村主任廖邦民称:“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实验旱地育秧,现在只用不到200亩田育秧就能满足全村2000亩的水稻种植,既省水省钱又增收。”
发展“旱育旱管”节水农业
过去,有着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等多条都江堰配套灌溉渠系的什邡市少有干旱。但近几年,由于“5.12”特大地震、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损毁,在该市的人民渠灌溉尾水地段禾丰、回澜、双盛等镇局部地方出现了农工争水的现象,南泉、隐峰、马井等镇也出现了塘堰水干涸、沟渠水断流,地处人民渠上游的洛水、马祖等镇则时不时地闹起了水荒。在2013年的德阳水资源管理用水计划初稿中,更是将什邡用水总量削减了30%。什邡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面对这么大的紧缩计划,相当一部分要从农业用水来“挤”。但如何“挤”,除了靠更科学的用水管理,还要靠现代农业技术支撑。
什邡市农业局专家吴科学称,在节水农业上,农技站先后试验过薄膜技术以及“旱育旱管”,前者由于成本高,且薄膜难以降解、损害土地而放弃;而“旱育旱管”由于技术成熟,效果明显,目前在该市已经做到了全覆盖。“通过像红苕、玉米等耐旱作物一样进行小水量管理,出苗后移栽不需淹水,只要保持田间湿润就可以。每亩田一季约可节水100立方,并且移栽后返青期缩短,每亩产量可提高100斤。”据了解,为抗干旱保春耕,什邡旱地育秧技术分“旱育水管”“旱育旱管”两种,仅太安村一个村子,一年旱地育秧下来就能节水20万立方,相当于2个山坪塘的蓄水量。对于双盛镇、洛水镇等水量较小的人民渠、红岩渠尾水灌区,其意义就更大了。
近4年来,什邡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强力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89立方米降低至74立方米;节水器具普及率也由35%提高到95%;区域综合用水水平不断提升,每单位用水量的GDP产出量由25.36元提高至46.63元。
在搞好水源节流的同时,注重开源。什邡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称,总投资5396万元、总库容125万立方米的公墓志水库已投入使用;批复总投资近5亿元的八角水库工程年内将开建,这项惠民工程投入用后,将有效改善前进渠灌区5.56万亩农田的农业灌溉用水条件,并有效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处在河滩边上的什邡市双盛镇,由于土层较薄,土壤墒情不好再加之春旱;导致今年该镇东林村11个组1000多亩农田受旱,10亩地绝收。为此,双盛镇制定方案对中断的300余米团结渠临时开挖抢通,截至3月26日,全村受旱情影响的农田大都得到了灌溉,剩下的近期将全部“解渴”。
廖邦民介绍,今年年前村子有两台抽水电机和一个电表被偷,损失两三千元,村民只好打水时再安电机,打完后拆下带回去保管,这对抗旱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加强微小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客不容缓。对此,什邡市水务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在年内全部实施到位。届时,该市将建立起“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健全村级水利员队伍,加强村级水利公共管理和服务,管好“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基础设施的效能,保障农业生产用水。
“我们一方面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使生产生活各方面‘节水\’形成机制予以常态化;另一方面,加强开源,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增强来保障有充足的水源。”什邡市水务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周方永说道。近年来,什邡由村民自发组织的28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凭借方法灵活和贴近群众等优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吴平 易延端
新闻推荐
■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共建美好家园近日,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德阳等7个城市在10月底前开始试运行PM2.5监测。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