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心感党恩·冯发泉:送党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德阳日报 2011-06-10 22:39 大字

冯发泉创作的《岁月留影》中集计划于今年7月1日出版。 今日红白镇如浴火重生美丽的凤凰,在群山万壑之间已经展了她的翼翅……华夏历史将永远铭记。

——出自冯发泉《灾后重建红白镇史志碑记》

68岁,对于许多老人而言,是一个安享儿女之福的年纪,但冯发泉却闲不下来,他每天都很忙,忙着参与什邡市红白镇的重建,忙着用相机和手中的笔记录身边发生的变化。他说,要送给党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文/图 本报记者 汪巧

实习生 孙祯

“面对‘5·12’特大地震,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我们撑不过去,这份情、这份爱,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6月8日,记者见到冯发泉时,他刚刚从电站重建工地回来。“早退了,但老同志嘛,还是要发挥余热。”冯发泉笑笑说。

冯发泉是红白镇松林村3组的村民,一见面,他就迫不急待地带着我们参观红白镇的新变化。村民们的新住房、红峡谷的旅游打造……“变化真的很大啊!”冯发泉一路走,一路感慨,“没有党和政府的关爱,没有北京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红白不可能有今天。”

回忆起3年前的特大地震,冯发泉说:“因为老伴在地震中受了伤,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病房里照顾老伴。老伴一直到8月份才出院,出院时却没收一分钱,看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感受到全国各地的无私帮助,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从那时起,冯发泉开始收集资料,拍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地震后的每一天。

“60多年来,我深深爱着红白这片土地,都说梦想成真,我们连梦都不敢梦,却变成了现实,红白这一步,向前跨了50年。”

2008年10月6日,冯发泉的第一本书《岁月留影》上集正式出版。该书分为历史回顾、峥嵘岁月、改革迎春、人生浪花等8个篇章,以“5·12”特大地震红白遇险救援记结尾。

第一本书发行后,冯发泉用所售收入买了部专业相机,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像个背包客,爬山涉水,不辞艰辛,用近3年的时间走遍了红白极重地震灾区,拍摄搜集了上万张珍贵的纪实照片。

“他就是一本红白镇的‘百科全说\’。”熟悉冯发泉的人这样评价他。的确,从红白镇的历史到如今的变化,每一个重建项目的资料,每一处红白镇的变化,冯发泉都如数家珍。

因为收集资料,冯发泉常常与镇上的干部、工作人员打交道,“这几年他们真的很辛苦,作为一名老百姓,我理解他们。”冯发泉告诉记者,灾后重建的工作很琐碎,群众不理解干部的事时有发生。每到这时,冯发泉都会站出来说,“我也不讲什么大道理,就请他们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干部,你会怎么做?再说,困难是谁帮助我们渡过的,关爱是谁给予我们的?老百姓心里其实都懂,只要讲道理,矛盾迎刃而解。”

“我是一名大山里的农民,虽然只读过小学,但我写下的每一句、每个文字都是我的真情流露,我要把这份‘生日礼物\’献给最最亲爱的党。”

一张旧书桌,一盏老式台灯,很难想像,冯发泉在这样一个小角落里创作出了30多万字的《岁月留影》中集,目前正在第四次校对。冯发泉认真地说:“得赶紧了,要在党的生日那天送出这份生日礼物。”

在这本《岁月留影》中集的手稿上,都是冯发泉亲历“5·12”特大地震的记忆,分为“惊险逃生”、“党恩浩荡”、“铁军救灾”、“重建风采”、“红白英模”等12个篇章,内容不仅有《双双鞋垫送亲人》等反映百姓感恩的故事,也有《党旗在那一刻更加鲜艳》等歌颂抗震英模的篇目,记述和讴歌了灾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留下了大地震有惊、有险、有梦、有恩、有爱、有故事的永恒。“我们无法称量岁月的重量和厚度,也无力抹去生命痛逝的悲恸与无奈。但是,冯发泉却在自己的人生暮年,用铿锵坚实的足迹去丈量被地震破碎的深山故里,用如椽的手笔留下亲历大地震有惊有险、抗震救灾及重建家园有恩有爱有故事的真实记录,给他赖以生存的红白家乡留下岁月的影子,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一抹光彩与绚丽。”写序人如是写道。

“我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灾难中的无疆大爱,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更坚定了我的信仰。”采访结束前,冯发泉朴实的表达了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情。

新闻推荐

稀奇!不用土也能种蔬菜 ——探秘旌阳区扬嘉镇高斗村的无土栽培新技术

无土栽培的第一季蔬菜迎来丰收。本报记者云海明摄在土地上种庄稼,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而今有人不用土地同样种出蔬菜、水果,甚至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既绿色又环保。6月15日,记者随市蔬菜办走进旌阳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