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转型期,绵竹年画寻找发展新路径
民间艺术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才有持久生命力。王平 摄
年画坊的日子好不好过,取决于多种因素。 王平 摄
一个产业越做越活的时候,也就是打破固有格局,重新洗牌的时候。转型期,绵竹年画发展呈现震荡态势,免不了爬坡上坎。路,能否趟过深水区,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王三春
寒苦之际,
正是锻炼“身体”的时候
绵竹剑南老街,快递小哥从林姐手上接过某网店的订单配货——几个蓝底白花的“宝袋”,骑上电瓶车离去。
林姐为一家画坊打工。老街北头,聚集着数家这样的年画作坊或公司。隆冬深寒,老街冷清,与几步之外熙熙攘攘的世界形成对比。
三彩画坊的“当家人”贾红兵从两年前开始,就感受到了“寒冷”,礼品市场急剧消退,以致画坊的营业额短时间出现大幅度滑坡。此前,礼品和公务消费占销售额的六成以上,2014年只占到二三成,“销售额下滑了40%。”
在年画艺人和作坊的另一个集中区——孝德年画村,有几家画坊关门闭户。吃不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小作坊力弱难撑。绵竹市文体广新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30家年画经营单位(4家公司+26家个体作坊),销售额3000余万元,从业人员800余人。2014年,经营单位为29家,仅从数字看,从事年画产业的团体数量未增反降。另一个数据也让人很不痛快:据测算,2014年产品销售额仅1000余万,比2013年下降2/3。有业内人士据此表示担忧:难道绵竹年画在走下坡路?
绵竹市文体广新局局长高松坦陈产业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市场比较萧条,产业面临转型;人才缺乏,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创作、营销、管理等人才严重缺乏,急需领军人物;企业规模小,闯市场能力不足;年画与旅游、科技、农业等融合度不深。
他同时认为,是问题,也是发展路径。
四汇斋的老总曾涌的观点与高松不谋而合,他认为,无论业内业外,都需用“正常点的心态”来看待市场冷暖。绵竹年画的创新能力和经营业态需要突破,一条路走到今天,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冲击,也是到了必须冷静思考的时候了,而新的市场环境则成为求变的直接动因。“先冲击,再提升。”曾涌说。
绵竹年画跨入
“立体化营销”时代
事实上,就在2014年,绵竹年画弄出了几次比较大的动静:
4月4日,曾涌个人出资30万元,和《幸福 耳朵》剧组合作打造了6集《绵竹年画传奇》。据了解,此片获得了四川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11月13日,《年画村的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动画片在绵竹市开机,该片总长12集,投资达460万元,预计今年5月完成。届时,还将通过电视、网络、动漫图书、音像制品等方式在全国传播;
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发力。这几次动作,让人明显感觉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东西——一丝“营销”的味道。
“为什么不营销?!”曾涌反问。
曾涌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绵竹大力发展年画产业之际,辞掉警察身份,创办了四汇斋年画有限公司,而且并不避讳这是因为他“嗅到了商机”。曾涌眼中,绵竹的大部分年画从业者擅长画画,却不懂做品牌、做推广、做包装、做电商,更不懂创新,“坐等坐吃,有人来买就卖两张”。
四汇斋的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推广为一体,但事实上,真正由公司自己员工生产的年画产品不多,大部分产品来自与17家年画作坊成立的“战略联盟”:作坊负责制作,四汇斋负责推广和营销。比如,绵竹年画北派传人李芳福的画,以前一个月也许只能卖几十幅,与他合作之后一个月就可以卖到上百幅。
“上百”,这个数字当然不是曾涌的目标,四汇斋去年开发的年画小酒,一年卖了70万瓶,“上百幅作品只能影响几百个人,70万瓶酒,就可以影响几十万个人。如果年画跟我们的社会生活没有关系,就只能进博物馆。”
曾涌频频出手,创意层出不穷,把年画印上冰箱贴、平板电脑外壳,在红包上使用年画元素,开办年画培训学校,投资影视作品、年画主题餐馆,创办中国首家年画行业网站……“民间艺术为啥不可以搭载商业?年画为神,产品为形,我要做的就是形神兼具。”
与擅长做营销的四汇斋“玩”得风生水起有些不同,潜心做产品的三彩画坊在新的市场环境压力之下,感到了吃力。走进三彩画坊的展厅,从随身用品到艺术装饰品,各种年画及年画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生活类产品占了大多数,这很符合高松对年画产业转型方向的判断——从礼品市场转为常态化消费市场。
然而每一个产品从开发到生产再到售出,还要养绣工、养画工,都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积压相应资金,贾红兵有些无奈地说:不想把钱看得太重,但又不能不看重。
去年,三彩画坊给市区一家新开酒店做年画主题装饰,联合了几家画坊,延请了“外援”漂亮地完成了这个大单。这事印证了贾红兵一直以来的想法:产业要有后劲,画坊之间既要竞争,更要抱团,“做市场就要上量,上量就必须抱团。但一定要差异化运作,才能发挥各自所长,避免恶性竞争。”
身为自家企业的“当家人”,贾红兵同时又任绵竹年画促进会会长,这让她必须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看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年画产业正处于一个“盘整期”,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都要在产业链上重新寻找适宜的位置,优胜劣汰,在这一点上,她与副会长曾涌的看法颇为一致。
四汇斋招了大学生进入团队,三彩画坊也向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年轻人敞开了大门——几乎不谋而合,明显感觉到两家均心怀一种“融合相长”的期待。
高点再起步,
民间艺术的现代演绎
也在去年,绵竹官办的年画博物馆启动了2008年地震以后第一次大规模改造,改造之后将呈现全新形态,包括把川西民居小院落“搬”进展厅,实景还原年画在社会生活中的本来面目;为绵竹年画的代表作《迎春图》制作3D动漫版,以更吸引普通民众的方式来展示这幅大型社会风俗画长卷。
按馆长胡光葵的说法,要打造成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比较有特色的博物馆”,他在手机上为记者演示3D动漫《迎春图》的部分画面,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立刻在眼前“活”起来。不难看出,此次改造突出体验性和参与性,在不偏离“保护与传承”这个中心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大众的兴趣点,怎么吸引人就怎么做。
思维在变。高松说,故宫博物院都在推出“萌萌哒”的文创产品,一方面服务于社会需求,一方面传播故宫文化,“我们也可以循着这样的理念来拓展绵竹年画的影响力。”
“有些人有一种认识,做现代的东西,传统的就丢了,这是错误的认识,博物馆是搞啥的?就是做这个(传统)的。”曾涌告诉记者他的理解。
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让“遗产”消亡,理所当然成为博物馆——这个国家事业单位肩负的头号责任。但列入非遗的,其实是年画的制作技艺——起稿、刻板、印墨、施彩、盖花等工序,并非某一件具体的作品。“也就是说,我们努力保留的,是附着在传承人身上的特殊技艺,这是绵竹年画的‘基因\’。”胡光葵自己也很想厘清非遗-产品-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要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产品。产品是非遗‘基因\’的固化,一件产品能附着的基因,可多可少,继承一点是一点。”
保护非遗与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相辅相陈。高雅的与通俗的,世界的与民族的,古老的与现代的,艺术的与商业的……这些看似水火两端的东西在绵竹年画及其产品、产业上奇妙地融合。胡光葵早期创作的新派年画《和合欢乐》,可以是藏家的收藏品,也可以印上包装盒、水杯,还可成为年画村里垃圾桶上的装饰。用这样的思路,再来看其他一些现状,便觉得非常顺理成章。比如,年画进校园,在孩童心中埋下一颗民间艺术的种子,你很难说眼前握着画笔的那只小手,将来出不了名篇大作。胡光葵编著的《绵竹木版年画》正在校稿,被列入了四川省职业培训教材,这也是非遗保护的子项目之一。
年画,已经深入肌理骨髓,成为绵竹最显著的人文特征。连办十四届的年画节,以及梨花节、赏果节等民俗节庆,无一不以年画为主题进行宣传、包装和推介。街头巷尾,城市乡村,生活中处处闪现年画的“脸”。这里面,有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有民间艺术家、企业家和普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天然渴望。
2013年8月,诞生了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创作的公益绵竹年画。在此前后,绵竹年画被带入廉政建设,一批清新雅致的廉政年画以挂历、电脑屏保、宣传画、口袋书以至更多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提醒干部们清正廉洁,表达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去年4月底,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发出《关于做好“24”字绵竹年画公益广告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平台予以宣传展示,可爱的“年画娃娃”又借机活跃于巴山蜀水。核心价值观、廉政建设、抗震救灾、中国梦、依法治市……民间艺术与时代主旋律一次次牵手,一方面,时代精神找到了极具传播力的载体,另一方面,客观上这不能不说对绵竹年画起到了强力推广的作用。
因了绵竹年画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社会基础,岁末年初,文化部公布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单,绵竹被命名为“年画之乡”。
在高松和胡光葵的办公桌上,都摆着一份新近出台的《绵竹市(特色)文化产业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企业上规模、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创新、特色品牌、特色产品交易等都能获得奖补。胡光葵说,这是政府首次出台这样的政策,以业内人士的眼光来看,这既是“真金白银”的奖补,更表达了一种支持与鼓励的态度,“非常好”!
产业界目前面临的“冬天”,被绵竹市委宣传部部长侯光辉概括成“高点再出发”,从国家层面讲,一系列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连续出台,所带来的发展空间广阔;从地方层面讲,正在打破“就年画说年画”的禁锢,与旅游、农业、商业、科技等等多个领域交融发展,从而为百姓所喜所需,这正是这门民间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所在。
新闻推荐
村民正在剥菜?文/本报记者陈晓霞图/通讯员王冰早春时节,气温逐渐回暖。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全力投入春耕备耕生产,田间地头处处一派繁忙景象。3月9日,记者行走在初春的田坎边,感受人勤春来早的备耕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