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探索推行“大园区小业主”机制促农民转角色增收入—— 田间“打工仔”变身农活“包工头”
本报记者 陈晓霞
2月11日,绵竹市九龙镇白玉村村民林连生与四川华胜农业签署了一份公司制的田间农活管理劳动承包合同后,他“摇身一变”,从以前的土地使用者到田间务工者,再成为农活项目的“包工头”。这样的角色转换来源于绵竹市猕猴桃产业园创新推行的“大园区小业主”产业发展机制。当地农业部门称,这种模式是农民、企业、土地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关系,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从土地使用者到农活承包人
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成片的猕猴桃成为当地的一道别致景观。由于海拔、气温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2008年“5·12”地震后,绵竹市棚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春带着研发的新品种红心猕猴桃发展产业园,流转了遵道、九龙两个镇近7个村的5000亩土地,并与绵竹市瑞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如今,已种植猕猴桃上万亩,产量达上千吨,销往全国各地。
然而,在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的同时,田间管理弊端和矛盾显现出来,现有的销售渠道要想再扩张无法寻找到更新的领域。2014年,代春结识了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白峰,该公司也是做猕猴桃产品全产业链的企业,并在出口贸易上有着自己的渠道和经验,双方经过多次交流、协商后,决定融资共同发展。2014年9月,四川华胜农业成功入股棚花农业的猕猴桃产业园,把绵竹猕猴桃推向全世界。
农民土地被企业流转后,大多数农民被请来在田间务工,由于是一二十个人一起干,难免存在工作效率低,技术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对田间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华胜公司探索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对猕猴桃产业园实行公司制的田间农活管理劳动承包经营模式,将猕猴桃园区细划为20亩一个生产单元格,由当地农户承包对其进行田间管理和劳动,把以前在园区务工的农民变身为田间农活承包者。
今年已经67岁的林连生以往就在产业园区里务工,现在实行劳动承包制后,夫妻俩承包了位于家门口的20亩猕猴桃。他称,实行劳动承包制后避免了以往集体务工干农活偷工减料,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承包,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用工模式,让农民变身成园区发展的小业主。”白峰说,在2月11日举行的农民劳动承包集中签约仪式上,就有农民承包了上百亩猕猴桃农活,然后把亲戚朋友都喊来帮忙。
利益共享机制让效益翻番
园区企业与农民签订劳动承包协议后,公司对每一个单元格的业主进行统一农业投入品投入、统一培训考核、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水肥土管理、统一种植技术措施,而承包经营者自主决定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这样的管理模式大幅度提高了田间的有效管理和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因人为损坏、果木盗窃等非市场波动性和非生产性损耗。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一份清单一张图,明确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抓出什么效果—— 绵竹构建“大抓基层”党建格局
今年,绵竹市确定“大抓基层”党建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力度,细化目标、强化责任,明确了基层党建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抓出什么效果,构建了“大抓基层”党建格局。列出“三级”责任清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