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月饼有温度
“富新肖月饼久负盛名,远近皆知,买月饼都要排队、限购!”8月28日中秋节前夕,记者慕名来到绵竹市富新场镇一个叫“肖月饼”的手工作坊,感受这个具有30年传统的老字号,回味儿时的温情记忆。
肖兆祥老人正在和面。
传统“老月饼”。
手工月饼销售火爆
每人每天限购20个
刚来到富新老场镇,远远就闻到一股月饼的香味。走进一条长约20米的小巷,在一个小院里便可看到肖氏手工月饼作坊。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购买月饼的队伍。记者看到,刚刚出炉的月饼呈现焦黄色,散发出阵阵香味,不禁让人垂涎欲滴。“对了,就是这个味道!”刚付完钱,有的市民就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起来。
“小的时候,每逢八月十五,我母亲便会给我们兄妹做几个月饼,那芝麻月饼嚼在嘴里,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啊。”今年已经62岁的张大会每到中秋节便思念母亲做的月饼,然而,母亲去世后这一儿时的月饼味道也只能成为记忆。 “现在月饼种类丰富,不过我就喜欢吃这种传统的手工月饼,它是现做的,口感独特,用的是传统馅料,价格也实惠。年纪大了,尝尝这传统的手工月饼,回味一下儿时的味道。”从早上6点就前来排队购买月饼的张大会终于在等了2个小时后买到了这走俏的月饼。
“因手工月饼制作复杂且耗时,口感比较纯正,所以月饼每年都是供不应求。”今年76岁的肖兆祥是肖月饼的第一代掌门人。“我们从8月8日开始生产月饼,每天的月饼销量达到4000多个,由于买月饼的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还有好多是以前的老主顾,以前每人限购5个,今年我们加班加点制作,每人每天限购20个。”他告诉记者,前几天,有名老年人排了3个小时都没有买到,还是前面一位小伙子把月饼让给了她。
据了解,传统的手工工艺以及这种童年的味道赢得了众多食客青睐。购买的人群中除了本地市民,还有成都、绵阳、什邡的顾客们专程驱车前来,不惜等候多时。“我奶奶就只吃富新的肖月饼,她说一口咬下去不仅仅是唇齿留香,而且还满载旧时的回忆。”
传统制作工艺
8道工艺讲究口感自然
说起肖兆祥做月饼的经历,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57年,只有18岁的肖兆祥来到富新糖浆厂跟着师傅学手艺,通过3年的学习,勤奋肯学的他学得一手做糕点的好手艺。1960年,肖兆祥入伍在绵阳当了一名武警,退伍之后,他再次回到了当年的糖浆厂,凭着精湛的做糖技艺,不仅被选为德阳市的评糖委员,后来还当上了糖浆厂的厂长一直干到1998年退休。
退休后,肖兆祥并没有想过开手工月饼作坊。只是附近的邻居,特别是女同志觉得他的手艺好,让他帮着做糕点。最开始给一户人家做,慢慢的就五户、十户,最后,有人提议,让他干脆开个糕饼店。
就这样,肖兆祥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糕点手工作坊,并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工月饼制作技艺沿袭到了今天。说起做月饼的流程,肖大爷如数家珍,他说自家做的这种月饼又称擀酥,特色就是纯手工,从选料、调馅、和面、加馅、打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关键,其中,又以和面环节暗藏“道行”。肖大爷告诉记者,“做食物讲究食材,要采用一等原味小麦粉、上等的脱皮芝麻、特制的蜜饯等天然的材料烘烤而成,其馅料也是亲自腌制。比如玫瑰口味的月饼,早在4月份起就开始选好上等的玫瑰进行腌制,月饼好不好吃除了表面那一层酥脆的面皮以外,馅料也很关键,完全马虎不得。”肖兆祥称,整个月饼制作需要经过8道工序,才能达到玫瑰味的花香扑鼻,椒麻味的层层酥脆。
技艺传承
不仅是食品更是一种文化
“这个油必须把它炼好,猪油要是没炼好就不好吃,你看嘛,这个猪油就是炼好了的”。在作坊里,肖兆祥正在手把手地教导着儿子肖业军和儿媳妇杨蓉。随着年龄增长,肖兆祥已感到体力不支,长时间的站立让他感到身体不适。他开始把自己的手艺传承给儿子、儿媳妇。如今制作月饼,儿子、儿媳是主力,他从旁指导。“这个手艺我做了30多年,我要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等他们年轻人去做,尽管现在用机器生产月饼要迅速得多,但我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因为这不仅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
正说着,一盘新鲜月饼出炉了,香气四溢,金黄的月饼整齐排列在烘烤盘上,焦黄色的表皮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向远方。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目前,德阳市建成1454家“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图为暑假期间,农村少年儿童正在农家书屋内看书。本报记者文潇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灵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竞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