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多姿多彩的精神家园

德阳晚报 2014-09-10 23:15 大字

目前,德阳市建成1454家“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图为暑假期间,农村少年儿童正在农家书屋内看书。 本报记者 文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灵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强烈。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今年以来,德阳市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实施村村通建设,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谱写出了一曲曲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的乐章。

>>>民生数字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个数字图书馆设备购置,目前已完成采购;免费开放6个图书馆,1-6月开放6个,完成比例100%;免费开放文化馆7个,1-6月已全面开放,完成比例100%;免费开放近1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月已开放120个,完成比例100%;免费开放3个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1-6月已开放3个,完成比例100%;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开放体育锻炼68万人次,1-6月完成34万人次,完成比例50%。

村村通建设。采用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方式,解决5081个20户以下自然村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1-6月完成2377个,完成比例46.8%。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7316场次,1-6月完成8834场次,完成比例51.2%。

>>>民生故事

8月28日,绵竹市遵道镇综合文化站内,欢声笑语,歌舞升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舞蹈室……临近中午时分的文化站依然“爆棚”。

“我们正在为猕猴桃采摘节排练舞蹈,过几天就可以走上舞台了。”为了在舞台上展示出最优美的舞姿,村民张华已经和舞伴们紧张、有序地排练了数十天,采摘节临近,更是加大了排练的力度。“基本上我们每天都在这儿,挺快乐的。”

在文化站的另一端,免费的培训课成为遵道镇留守儿童抓住暑假“尾巴”“充电”的最佳去处。在讲台的侧边则标明了培训课开课的课程安排、开课时间等内容,十余名孩子则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练习书法。“整个暑假我差不多都在这里学书法,等到开学我要向同学们、老师展示我的成果。”小朋友刘思蕊,乐呵呵地说。

遵道镇综合文化站只是德阳市1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之一,也是德阳市实施文化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以文化人,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

>>>民生举措

一直以来,德阳市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以文化人为题中之义,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民生工程,不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重资源整合,以综合文化站为基础平台,形成建设合力;注重功能实效,把文化基础设施与开展当地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使用价值;注重群众基础和发挥核心价值的统一,在问需于民的同时更加以优秀文化导向于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注重因地制宜、注重经费保障等方面,确保文化体育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截至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为骨干,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以德阳市文化馆、旌阳区文体中心为代表的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先后建成7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119个,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6个、街道基层服务站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19个、村级服务点1443个,社区服务点278个。在城市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电视“村村通”建设方面也取得巨大成果,文化辐射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此外,德阳市体育方面民生工程亦大力实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本报记者 叶书英   

新闻推荐

沉下去,真正植根群众需求 村里有个“大客厅” ——探析绵竹文化院坝惠民工程建设实践

孝德镇年画村文化院坝,腰鼓队为客人表演。王冰摄自去年起四川开始推行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以下简称“文化院坝”)建设,旨在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方面填补和缩小城乡差距。德阳成为全省首批试点...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