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爱的名义向“无语老师”致敬

德阳晚报 2014-04-03 23:16 大字

医学院师生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敬献菊花。

清明时节,缅怀故人,追思生命。然而,却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选择捐出遗体用于医学解剖和研究作为人生的谢幕,他们被医学院师生尊称为“无语老师”。他们不是烈士,但却被永远铭记。

昨(2)日,成都医学院解剖教学楼的“馨香园”里,200多名师生和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庄严肃立,在轻缓悠扬的小提琴声里,缓缓走过“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献上手中洁白的菊花。一场由成都医学院主办,省红十字会和绵竹市红十字会协办的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开始。

生命的结束谁都无法抗拒,但生命之花可以开出不同的果实。有人选择用隆重的葬礼来为一生画上句号,但也有人选择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成都医学院师生把遗体捐献志愿者尊称为“无语老师”,因为他们“无声”的“身传”,引领一群年轻学子迈入医学圣殿,用大爱和无私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据了解,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最核心内容。但由于世俗观念和一些制度建设的原因,目前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的遗体逐渐变得缺乏,直接影响了临床医生的培养质量。2010年,成都医学院作为省红十字会授权的遗体捐献接收单位,开始接受自愿捐献的遗体。近3年,该学校接受了48位自愿捐献者的遗体,拥有了1000多件人体标本,成为学校医学教育的“珍宝”。

绵竹市红十字会早在2009年就开始参与自愿捐献遗体活动,截至目前,绵竹全市已经有240多名市民报名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已经成功实现捐献39例,其中眼角膜捐献20例、遗体捐献18例、器官捐献1例。

绵竹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刘浏在成都医学院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上献上一束菊花后,轻声说:“父亲,儿子看到了你的伟大,更感受到你对生命价值的信仰。”2013年,刘浏的父亲因病去世。父亲在生前与绵竹市红会签下了遗体捐赠书,用于医学研究。“父亲去世后,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一行为,认为人去世后应该入土为安,当时我们站在新风和旧俗的风口浪尖上,但我们坚信父亲这种行为是实现人生的最后价值,是一种对生命的升华。”

为了让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能够对亲人进行悼念,成都医学院建设了“馨香园”和“感念堂”。记者看到,“馨香园”是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小院,院内地板上镶嵌着一副9米多长的铜带浮雕,连接着左右两个花台,寓意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浮雕上人体心电图的波动曲线,通过人体解剖图和细胞结构,艺术地展现了医学与生命科技的关系。在生命的尽头竖立着一块“无字纪念碑”,碑底用中英文写着铭文:“你是我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据称,成都医学院在接到红十字会通知后,派人派车接回遗体,接收遗体时,老师和学生要向遗体致敬,接回的遗体不会马上用于教学,会进行认真处理,至少有一周时间留给捐献志愿者家属来纪念,并在“感念堂”开辟专门场所,展示捐献者的照片和生平。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有困难 找“五心格格”

细心“灵通哥”肖义全。王平摄本报记者王三春最近,“五心格格”的名气在绵竹越来越大。“格格”,是绵竹市剑南镇民众对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昵称;“五心格格”——分别指五位特点突出的优秀管理员:热心“...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