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要让两只脚都迈进现代农业” ——绵竹出炉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规划“升级版”

德阳日报 2014-01-20 02:06 大字

绵竹市日前新鲜出炉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规划的“升级版”。一份已然在实施推进的蓝图,何以要重新审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了深层次、多方位的部署,而我们刚刚出台的这份《绵竹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规划》(简称《提升规划》)对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严格按照规划有力有序推进,让全市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绵竹市委常委、农工委主任郭永福表示。

本报记者 王三春

审势:“一只脚跨进现代农业,一只脚还在传统农业”

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进入了由“传统”向“现代”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绵竹市是全省首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2012年,在《绵竹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的引领下,加大促农增收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9%。

但与此同时,绵竹人认识到,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急需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供给不足,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较薄弱,这些都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内源动力不足。

“大众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绵竹在粮油、生猪、果蔬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这些都属于大众产业,不仅本身产业链短、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与省内其他地区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产业经营水平较低。基地建设规模较小,缺乏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都亟待改革和完善。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市场流通体系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较低,设施设备落后,管理缺乏规范,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骨干市场还未建立起网络通讯设施、电子交易平台、大型电子信息显示屏等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新型的产销模式发展滞后。

“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相当于一只脚跨进了现代农业,一只脚还留在传统农业。”一位农业领域资深人士表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泉,绵竹需要正视差距,以更宽阔、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更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把握方向。

谋划: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办法,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提升规划》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动经营体系再造,从分裂分割走向有机整合;推动功能复合,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复合,推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推动产业集群,从自发分散走向专业分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显著的产业集群区和集群带。

换言之,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及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先进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到农业领域,从资本投入到生产组织形式,从农产品加工到市场经营,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激活,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传统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按这个思路,绵竹市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予以定位:

产品类型定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特色果品、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构建有竞争力的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

产业形态定位: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精深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推进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三产业结合转换,探索发展农业科技研发、种苗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和物流、休闲农业。

产业链整合定位:以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龙头进行产业链一体化整合,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经营主体定位: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农业发展的多元经营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这是一套系统工程,包括了“一线、两园、三带、十片、三区”的具体空间布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机制等4个配套工程;构建了组织保障,成立由绵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现代农业发展提升领导小组:建立了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到2015年,绵竹市建成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资源节约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友好、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新闻推荐

绵竹市农业局: 推产业发展助农民增收

2013年以来,绵竹市通过顺利实施良种补贴、种粮大户直补补贴项目,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狠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广泛收集农情信息,强化信息处理,充分应用农业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