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铺展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新画卷

四川日报 2012-11-27 17:22 大字

——专家热议“微田园”建设

□本报记者 邹渠

嘉 宾

郭晓鸣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

吕火明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

陈 涛  省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蒋远胜 川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董进智 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建设指导协调处处长

四川人民富有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在全国农村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新农村建设中,四川走出一条特色路——“微田园”,使农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又保留了独特的乡村之美。最近,记者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看看他们如何看待“微田园”建设——

“微田园”重现美丽农村

郭晓鸣:“微田园”建设,就是指在农村新建居住地的前庭后院,预留适当的小块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或观赏植物,起到美化环境、增加农户效益的作用。

董进智: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我看,最美在乡村。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淳朴。方兴未艾的“微田园”,正是乡村美的新兴元素。

蒋远胜:田园之美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区别于城镇的重要特征。发展 “微田园”,契合了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微田园”与发达国家的“市民农园”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生产生活功能齐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而有之。“微田园”建设不仅让广大农民群众居住条件更好,而且能够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满足日常所需的同时,增加农业产值。可以预见,“微田园”将重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新村建设新指向

董进智:绵竹市清平乡是“微田园”的命名地。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清平的老百姓把“小花园”改成“小菜园”,命名为“微田园”。实践证明,建设“微田园”,打破了钢筋混凝土崇拜和城市景观崇拜,既有效利用了珍贵的土地资源,又富有农村特色、农家情趣,让新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深受老百姓欢迎,成为新村建设的新指向。

郭晓鸣:“微田园”是新村建设中保留农村差异性特征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现代新村建设理念的鲜活体现。新农村建设要建设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保留乡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等差异性形态,以乡村异质性特征保持对城市的吸引力。

建设“微田园”,是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又不至于使生活成本显著上升的有效途径。“微田园”通过还原农村住房的配套种植、养殖、储藏等多重功能,通过日常生活需求的自我供给,以较低的生活成本让农民过上与城镇同质的现代生活。

建设“微田园”,在保持农业多样化特征中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间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有效保持了农业的多样化特征,还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陈涛:我们推行的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无论农村如何发展,农民的生活需求仍然与城市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建设“微田园”,这是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意愿、是对 “新村建设要保留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理念的生动概括,体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新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思考和正确导向,是四川推动新村建设工作的一个风向标。

吕火明:“微田园”建设,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生产者可以利用休闲时间,在“微田园”上从事一些耕作,以增大收入空间,尤其在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留在农村的老弱劳动者,更能有效地在“微田园”上发挥作用。

规划指导“微田园”

吕火明:“微田园”建设要注重规划,要与新村的集中居住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微田园”建设要与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与道路、水管、排污渠道、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结合起来,(紧转02版)

新闻推荐

月日绵竹市清平镇盐井村村民胡官文正在采摘银杏果近年

10月7日,绵竹市清平镇盐井村村民胡官文正在采摘银杏果。近年来,绵竹积极引导山区村民利用坡地种植银杏树,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特约通讯员寇元林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