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同脉相承 比肩发展

德阳晚报 2013-01-17 23:22 大字

河清镇打造商贸中心镇促发展。

枫树村村民刘文光在采收钢葱。

文/本报记者 陈臻  邱洁  图/实习记者 文潇

在绵竹、安县、罗江三地交界处,方圆十里的老百姓都习惯在同一个地方赶集——河坝场。在安县河清镇的历史记载中,河坝场的原名为庚蜍镇,也就是河清镇最早的名字。场镇最初在绵远中学的位置,后来由于绵远河水上涨,将场镇冲毁。之后,场镇搬迁到现在的地方。为了记录那次水灾,场镇立有一块石碑,因此得名石碑镇。后因场镇地处河滩地,不久又更名为河坝场。在这样的历史渊源下,即使现在有了各自的场镇和集市,绵远的居民和河清的居民仍然习惯到“河坝场”赶场,而被绵远河隔离开的绵远镇和河清镇,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多年的发展,依然同脉相承,朝夕鸡犬相闻,来往不分彼此。不过,在强镇富民道路上,双方各自发挥优势,走出了不同的路子。

绵远镇:“名牌”路线发挥农业大效益

“希望集团已经落户我们这里,三泉农业公司将在我们镇发展夕阳产业,我们还有诚友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蜀中制药也进行了初步洽谈……”在绵竹市绵远镇镇长蔡展介绍该镇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时,记者发现该镇为农业制定了“名牌”路线,让农业发挥出更大效益。

引进龙头企业 发展生态经济

绵远是一个农业乡镇,招商进来的企业也是农业企业。希望集团的落户是该镇2012年“重头戏”,也是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希望集团将在绵远投资2亿元,打造10万头生猪养殖生态循环项目。根据镇上与希望集团的协议,将在绵远修建5000头种猪的基地。“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一个家庭喂养一头猪可以赚100元。当基地完全建成后,可解决全镇的富余劳动力。”蔡展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并不热衷养殖,因为既污染环境,承担风险也相应较大。“但是一听到是希望集团的项目,大家都很高兴,纷纷报名要养殖。”

对于养殖污染物,希望集团也有自己的处理技术。“把生猪的粪便回收后进行特殊处理,变成受农户欢迎的有机肥,也就是农家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样不仅让养殖业得到巩固,也发展了生态循环经济。

“按照‘调整富镇、商贸活镇、城建靓镇、招商兴镇\’的总体思路,我们利用本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名牌企业,走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路子。”蔡展说,绵远利用成青路过境的优势,在招商上定位为主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进不了成都的企业,很多都选择到我们这里。”目前,该镇已与新都一家服装、箱包类企业签订意向性协议;与蜀中制药合作也在加快推进中,将在绵远建立中药材、花卉基地,项目涉及万亩。“名牌企业,带给老百姓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对企业的信赖、对绵远发展的信心。”

引进特色农业 培育循环经济链

诚友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绵竹乃至德阳都是发展较快速的专合社之一,主要农作物是钢葱。据蔡展介绍,沿绵远河一带丰富的浮绵沙土,给绵远镇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该镇成功引进成都龙泉驿区种植大户,在枫树村建立钢葱种植基地,从而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据了解,该基地总投资800余万元,主要种植日本钢葱、山东章丘大葱以及本地香葱等品种。目前钢葱基地已有2000多亩,平均亩产3000斤,会员上百户。

临近中午,50多岁的枫树村村民李开云和工友们扛着锄头从钢葱基地往家走。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的工钱是30元,李开云对目前这份工作很满意。“在枫树村,很多留守人员在基地打工。工钱根据工种的不同从每天30元到50元不等,一对老夫妻的月收入可到2000元以上。”合作社负责人袁诚友告诉记者。

基地在搞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创新发展机制,于2011年6月成立了绵竹诚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销售,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农民实现人均增收150元,走出了一条基地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的好路子。

河清镇:老镇展现商贸繁荣新景

河清镇始于宋,后因诸多历史原因更名为河清。据历史记载,河清曾有湖广馆、广东馆、江西馆、福建馆、陕西馆等五大会馆,经济繁华。“我们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再加上工业老镇的历史,一直以来商贸都十分繁荣。重建后,我们抓住机遇,着力打造场镇环境,制定商贸强镇的路线。”河清镇镇长陈刚介绍道,经过几年发展,河清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商贸迎来了新时期发展的“春天”。

抓住机遇开辟致富路

“农村有句俗话,要致富,先修路。在河清,要致富,不是修路,而是开路。根据河清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商贸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河清镇党政班子认为,在河清工业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还应快马加鞭,发展第三产业。

怎么发展?河清是古镇、老镇,街面环境差、路面交通不畅、旧房改造难度大。“先在老街上多开几条路,让老百姓把房子翻修,上面住宿,下面是门面。”河清党政班子选择了最难、也是见效最快的一条路子。

开路,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灾后恢复重建,为我们带来了机遇。老百姓要重新修房子,就意味着开路的时机来了。”以大南街为例,陈刚向记者介绍了开路的具体操作过程:“政府挨家挨户做工作,修得起房子的好办,他们也晓得自己门前多一条路,生意都要好做一些;没有钱的,我们想办法以门面招商,哪个想要在这条新街上做生意,就帮助农民修房子,上面农民住,下面做商铺。”

这两年,河清开了两条街,加上老街一共有23条街。“特别是学校后面那条街,政府利用土地置换,开了一条新街,街两边的门面生意火爆。现在河清的道路是四通八达,门面就有700多间。”陈刚说道。

此外,利用重建契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镇上还对场镇风貌进行了改造,增加环卫工人,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为商业发展奠定基础。

商贸繁荣改善百姓生活

走在河清场镇上,记者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氛围。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即使不是逢场天,街上也是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的商贸景象。花了一个小时左右,记者步行走遍整个场镇,细数下来,仅出售婴幼儿相关产品的店铺就有20多家,各种名牌家电专卖店应有尽有,还有各大药铺、药房十几家,以及各种干杂水产销售门市。“不断有老板前来咨询街上的门面租赁情况,现在河清的门面租金逐年上涨,目前年租金在5至7万元左右。尤其是新街,租金比老街还要高。”陈刚如是说。

河清还有一个繁华的地方——购物中心,是附近几个乡镇中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安县最大的购物场所。

购物中心于2011年7月开张,面积4000多平方米。在鲜肉区,场镇居民刘敏正在购买猪骨,“这里的肉比市场上都要便宜些,而且这里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有,方便又实惠。”鲜肉区的售货员告诉记者,超市每天都要卖出去几百斤猪肉。

居民有了购物的好去处,务工人员也有了打工的好地方。金光村的范婷原来在外地打工,自从镇上商贸繁荣后,觉得家乡就业机会多了,遂回乡打工,“从中心开业开始,我就一直在这里打工,每个月工资1000多元。”购物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从开张以来,中心解决劳动力350人,“光是每个月发工资都是4万多元。”

在河清,另一家规模稍小的超市里,有着城市才能看到的时髦产品——亲子乐园。来自绵远镇的罗婆婆经常带着孙子在这里玩耍。她笑着说:“孙子很喜欢这个乐园,隔三岔五就要来一次哦。”

大型超市、名牌专卖店、规模饭店、星级农家乐等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在河清这个小镇演绎得有声有色,河清党政班子的抉择,让老百姓的生活进入新天地。

新闻推荐

德阳市部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本报讯(记者曾征)3月26日上午,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绵竹召开,总结交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验,对2013年工作进行部署。副市长何明俊出席会议。何明俊要求,要立足德阳市实际,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