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首届德阳市道德模范2012年度“德阳好人” 风采录

德阳晚报 2012-10-24 23:24 大字

山村“布谷鸟”

——刘和坤敬业奉献事迹

医者父母心

——彭暾敬业奉献事迹

爱心铺就生命路

——邹建芝敬业奉献事迹

为人师即为人父

——邓亚林敬业奉献事迹

刘和坤,男,54岁,中共党员,旌阳区新中镇白河村广播员。他被人们称为山村“布谷鸟”, 他用只有山村人才能听懂的土话,为乡亲们送去了情通理顺的暖心良言。十多年来,他用有线广播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开办广播文艺节目,为新农村建设送去了和谐的乡音。刘和坤说:“为了山村早日脱贫致富,为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为乡亲们播音不止。”

每天早上6点20分、中午12点、下午5点50分,不论风雨,刘和坤用外地人不容易听懂的新中话播放着“白河田园”,陪伴着白河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刘和坤的“白河田园”广播节目创办12年来,每天除转播中央、省、市、区的重要广播节目外,自办的定时亮牌节目每天一期轮番上演、滚动播出。周一《祝你粮经丰收》;周二《听政策学法律》;周三《社会生活》;周四《歌声陪伴你》;周五《说长道短论品德》;周六《田坝戏台》;周日《摆龙门阵》,他以聊天的形式与大伙摆起了村庄的人和事。

刘和坤在担任村广播员期间,许多村民要用木材就上山砍树,不仅不办手续,还振振有词:自家种的树,想砍就砍,还要哪个同意?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席卷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大自然的灾害警醒着人们。刘和坤抓住机会在《听政策与学法律》栏目中,用“一棵树的价值”这类通俗易懂的文章,动情地给村民讲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重要性。渐渐地,乡亲们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白河田园”开办已10余年, 7个小栏目已经像庄稼人种下的红薯、土豆一样在白河村生了根。为了精心开办栏目,刘和坤把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活全留给了妻子文琼芳。当别人地里的玉米长得像大棒子一样粗时,他家的玉米还又细又短不成气候,常惹邻居笑话。对此,刘和坤的包产田每到收获季节,总让这个地道的农家汉子难堪,可他经营的”白河田园“却常年收获着孩子们的梦想,大人们的欢笑,白河村的希望。

刘和坤从事山村广播工作的出色事迹引起了上级和媒体的关注。1998年6月,刘和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多次被评为旌阳区和新中镇的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12月17日《四川广播电视报》,2008年2月23日《四川农村日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一个人的广播站》向全省读者介绍刘和坤的广播情结。

邓亚林,中江人,54岁,大学文化,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现任教于中江实验中学。有人问他:“你这么拼命工作究竟是为什么?”他却淡淡地说:“人之儿女,己之儿女。如果我的女儿在别的地方读书,我同样希望老师教好我的女儿”。

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32年,近10年担任补习班班主任,并承担补习班英语教学工作。任何时候邓亚林都把学生的前途放在首位,为学生而想,为学生而忧。

邓亚林以校为家,常年吃、住在学校。给生病的学生熬中药、资助特困学生是常有的事情。他患有结肠炎,后又患上了声带小节,讲课十分困难,但他并没有离开讲台。仍然一边吃药,一边带着耳麦给学生上课。

段开初曾经是一位“双差生”, 2005年市统考他的总分只有286分,谁也不愿意收他,他的叔叔把他带到邓亚林面前,希望他能挽救这个孩子。面对这个没有母亲,奶奶一手拉扯大、性格特别怪的学生,邓亚林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段开初在2006年的高考中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

2008年5月12日,地震突然降临,学生乱成一团,邓亚林从办公室迅速冲到教学楼过道指挥学生疏散,又冒着余震危险到教学大楼清查。晚上,他又买来方便面、拿出家里所有的雨具、衣服、被子,并在操场守护了一个通宵。为了支援别的灾区,他主动到各班进行募捐。他因此被评为“德阳市抗震救灾优秀教师”。

在中江实验中学转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主动担任首届班主任工作。经过他的教导,转化了大量的“差生”,所带班32个人参加考试,本科上线21人,其中3人考上重点本科,打响了实验中学转制的第一炮。

他的教学方法灵活高效,业绩显著。共获得国家级、市、县、校级各种荣誉证书36个。7次被评为县级毕业班优秀班主任。8次被评为市、县级高考英语学科一等奖、高考英语学科优秀教师。所带补习班考上本科的学生人数从没有少于40个,所带班5次被评为“德阳市普通高中先进班集体”,他12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和学科优秀教师。他是实验中学省级研究课题《中师转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参研人员;2008年撰写的《浅谈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显著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措施》被教育部《中国教育》评为“中国教育创新成就二等奖”。

邹建芝,女,31岁,绵竹市精神病院护士。由于精神科的特殊性,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往往被精神疾病患者作为辱骂、打闹、恶言攻击的对象。因此,邹建芝十分注意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精神病人普遍存在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所以平日里邹建芝会时时关注他们,为他们理发、修剪指甲、洗澡,不怕脏、不怕臭,毫无怨言。甚至逢年过节,还会组织节目与病员们同欢,让他们感受温暖的同时,觉得自己没有被社会所抛弃。和病人聊天时,经常听病人说起在社会找工作的经历,很沮丧。用人单位听说他们曾经患过精神病,便不假思索地一口拒绝,甚至被嘲笑:你有病还来找工作,我们这里不招人。

听了这些,邹建芝的内心被触动了,患病不是他们能左右和决定的,因为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出现异常行为,甚至出现冲动、伤人、自杀行为,这些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是他们自己不能控制的。但由于社会的歧视,让他们没有自信,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没价值。只有在医院里,才能得到尊重、平等、理解、接纳和肯定。但这些精神病人不可能一辈子住在医院,出院后的生活又该怎么办呢?为此,邹建芝查阅了大量的精神病人康复相关资料,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选中了手工制作丝网花这个项目,立志帮助那些住院治疗的病人,让他们不再因为精神疾病而自卑。

邹建芝首先自己学会制作丝网花,然后组织病员开会,告知病员,手工丝网花能锻炼、培养动手能力,丰富生活,培养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大家对丝网花可以随意造型,自由发挥,自己创意,做出最满意的作品,出院后也有了一条谋生之路。

通过沟通,病员心动了,当邹建芝看见病员亲自将第一朵花制作成功后露出的开心笑容,让她明白,这种做法能让患者明白自己不是没有用的人。

如今,在邹建芝的带领下,医院的手工康复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对此,该院还接受了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的检查,手工康复小组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彭暾,男,58岁,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德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从医30余年。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赢得了广大病员的信赖,驰名德阳,享誉全川。

在德阳只要有彭暾义诊,就能看见老百姓看病排起的长龙。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专家号并不难挂,而挂彭暾的号得凌晨两三点去排队,他的门诊长期是“一号难求”。每天数百位患者等着挂他的号,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有效诊疗,医院规定只设60个号,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病员的需求,年近六旬的他,主动要求多增设30个号。即使这样,每天仍然有少数专程找他的患者没能看上病。为满足患者就医,他每天提前近一个小时到院。尽管享有“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的称号,但他仍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早到,对每一位患者和蔼可亲,从来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医者父母心”,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对患者的关爱,都融入在这句话中。

彭暾热爱中医事业,中医是他一生中无悔的追求。彭暾长期在中医疑难病专科门诊,日门诊量在100人次左右,除应诊常见病、多发病外,重点放在疑难杂症的研治上,对支气管哮喘、慢支炎、各种肾炎、乙肝、免疫性不孕不育、肿瘤等的诊治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国中西结合杂志》、《新中医》、《四川中医》等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及临床报道100余篇。其中4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5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2篇获市级优秀科技论文奖,科研课题“高热灵治疗小儿上感高热的疗效研究”获德阳市1992年度科技进步奖。

彭暾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同行及广大病员的肯定。1992年被评为“德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993年被评为“德阳市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被德阳市委授予“德阳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20名杰出青年中医”,1998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名中医”,2006年被确定为德阳市人民医院首届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遴选为四川省第三批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8年被评选为“德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2011年被评为“德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新闻推荐

同脉相承比肩发展

河清镇打造商贸中心镇促发展。枫树村村民刘文光在采收钢葱。文/本报记者陈臻邱洁图/实习记者文潇在绵竹、安县、罗江三地交界处,方圆十里的老百姓都习惯在同一个地方赶集——河坝场。在安县河清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