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笑语漫山乡 ——绵竹金花镇发展乡村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掠影
□本报记者 文帅 通讯员 周静
绵竹市金花镇借助灾后重建后良好的基础设施,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更加自觉主动地发展文化事业。如今的金花镇,无论是在场镇、村组还是农家,到处充盈着欢歌笑语。
镜头一:
“易大嫂,你快点,我们到村委会看电影去,今晚放的是潘长江演的《举起手来》,听说笑人得很。”“来了,来了”易元凤一边擦着手中的水一边抱着孙子走出家门,与路上的几个媳妇大娘朝村委会赶去。每到夜晚,村委会前的广场便成了三江村最热闹的地方,全村的乡亲们都集中在这里,小孩子滑滑板、做游戏,大姑娘小媳妇凑在一起叽叽咕咕讨论着今夏的流行服饰,大爷大娘们则喜滋滋地看着电影,此起彼伏的笑声让这个寂静的山村充满了欢乐。“我们现在跟城里没什么区别,广场修得又宽敞又漂亮,村里还花了几大万给我们买了液晶电视、音响设备,我们每天吃了晚饭就聚到广场跳坝坝舞,看电影,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熊天凤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镜头二:
近日一个上午,金花镇玄郎村集中安置点里正在举行农民趣味运动会。跳绳、拔河、猜谜语、踢毽子,男女混合接力赛,别看平日里都在地里劳作,但在运动场上个个摩拳擦掌、毫不怯场。现场最激烈的当属拔河,全村以组为单位,每个组都派出了身强力壮的选手,大家卯足了劲要一决高低。前来村里旅游观光的游客看到这热烈的场景也忍不住加入了拔河的行列,体验了一把乡村运动会的乐趣。
镜头三:
晚上9点半,夜色中的金花镇较为安静,但在镇文化活动中心的舞蹈室里却是一片火热。“大家跟着我,听音乐,抬头、扭腰,运手。”舞蹈室里一群年龄不等的媳妇姑娘正在进行专业的舞蹈排练,翻滚、压腿、下腰,一招一式毫不含糊。“我们正在排练藏族舞蹈《天织女》,准备参加市上今年组织的农村文艺调研,大家都憋足了劲准备夺个好名次!”镇文化专干唐世艳说。以往,每天晚上场镇周边的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文化广场扭秧歌,跳坝坝舞。到了冬天外边太冷,大家就转移到政府专门为当地群众修建的标准排练厅里继续跳。“闲暇时间在一起跳跳舞锻炼身体,生活似乎也更有滋味。”金花镇金山村村民王明艳说。
新闻解析:
金花镇地处大山深处,与城市相隔较远,场镇又始终人气不足,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每到晚上大家除了呆在家里看电视便无处可去。
重建后的金花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个村都建起了广场、图书室、医务室等便民设施,老百姓集中在一起居住,道路、水、电等各种公共设施十分方便。在支持老百姓积极发展产业走上增收致富路的同时,镇党委、政府思考着如何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过上健康、积极、文明的新生活。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该镇投入数十万元为每个村配备了电脑、书籍、电视、音响设备,为文化活动中心装修了200多平方米的标准排练室,购置了几百套演出服装,同时在各种节假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全镇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
说到金花镇的群众文化不得不说一个人,该镇的文化专干唐世艳。生于金花长于金花的唐世艳从事文化专干工作已经20来年,朴实执著、责任心强的她整天都在寻思着如何搞好全镇的文化工作,让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得更滋润。在她的努力下,全镇7个村建起了秧歌、舞蹈、小品等10支专门的文艺队伍,队员从十多岁的小姑娘到七八十岁的老大娘都有。“刚开始,山上的乡亲比较封建,怕人家说三道四,都不敢参加,我一家一户做动员,好不容易组建了第一支文艺队。然后从基本的动作开始培训,后来我们表演的节目多次在绵竹、德阳获得大奖,大家逐渐改变了看法加入到文艺队中来。”随着一些姑娘出嫁,文艺队经常“缺编”,为了补充新鲜血液,唐世艳经常到村里娶回的媳妇家中做工作,所以多年来,尽管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文艺队至始至终都没散。
为了教村民跳坝坝舞,唐世艳到文化馆找专业老师学习,回来又亲自培养了一批骨干,然后带着大家下到每个村给村民指导,如今全镇每晚有将近2000名老百姓加入到各村的广场坝坝舞队伍中,成为山村夜晚的一道风景。
此外,唐世艳还积极向上级相关单位争取各种书籍、健身器材,每周为村民放映各种科教片,节假日经常放弃回城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为文艺队编排节目,培训新人,为山村群众文化忙碌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叶书英)1月10日,在省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等的陪同下,国家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率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第十九核查组赴德阳,就德阳市2012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进行核查。市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