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数字化催化“效率民生”
网上会诊。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文/图
护士人手一部“电话仪器”,扫描一下病人的腕带,便可以将测量到的体征参数输入到医院系统;医生开药,不再需要手写处方单或是电脑输入,直接拿起“手机”,药单就进入取药系统。
在乡镇卫生院看病,通过一张卡,就可以完成就诊、资料查询、结算全部流程;短短几分钟,边远乡镇的患者通过视频就能接受市(县)级人民医院医生的远程会诊服务,会诊结果当场通过网络反馈给患者……
这些以往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如今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是记者在9月5日召开的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现场会上看到真实场景。
场景一:网上会诊
地点:绵竹市人民医院、汉旺镇卫生院
患者在汉旺镇卫生院就医,出现疑难问题后,通过位于绵竹市区域内PACS集中阅片中心,请绵竹市人民医院医生会诊。医生通过调阅患者的X光照片及时了解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尔后通过语音系统与患者进行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最后通过线上电子病历系统为病人开出诊断意见。整个过程让身在汉旺的患者可享受如亲临市医院就诊的同等效果,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场景二:一卡就诊
地点:绵竹市土门镇卫生院
患者从挂号到最终的结账只需一张就诊卡就可实现从挂号、门诊收费、入出院结算、新农合、医保报账的一站式服务。如果就诊者为当地人,系统便可以从健康档案中读取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操作非常方便。就诊者挂号后,凭借挂号单就诊。医生开具电子处方后,病员先到收费室缴费,随后系统会将起处方信息直接传输出来,按照门诊缴费的先后顺序排序取药。药房根据处方信息,将取药的清单打印出来,根据清单进行配药,为患者提前准备好药品,待患者取药确认后,直接点击“发药”即完成操作,大大节约了患者等待取药的时间。当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时,首先由医生出具入院证,然后在护士站完善入院手续,由护士分配床位,然后根据患者情况缴纳预交金,医生即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护士严格按照住院医生的医嘱信息执行。
点击——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度推进,基于服务百姓和卫生综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明晰,德阳卫生开始尝试将信息化建设格局从以应用为主的单一化建设,向以服务民生和科学管理为主的整体化推进模式转型。
德阳市已经启动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1654”卫生信息化发展战略。即:建设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即: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统一规划管理和区域互联共享。
目前,德阳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HIS系统,30%的县及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LIS系统和PACS系统,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实现门诊管理、药物管理、费用结算信息化,30%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新农合报帐、基本药物制度、乡村医生培训和绩效考核全景应用。而在广大农村,建立村、镇、县三级纵向信息通道和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集公共卫生信息、基本医疗信息和新农合信息等为一体的横向数据应用,从基层入手,先行试点,着手搭建德阳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工作已经开展起来。
下一步,如何面对医改步入深水区后面临的“大考”?德阳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完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三大重点应用;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五大系统;完成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和县级平台建设;以什邡、绵竹为试点,与省卫生信息中心共同研究基于统一和异构两种模式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制定“市级卫生信息管理与区域协同平台建设技术标准”。
我们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就医和保健咨询或许不再是一个梦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丹)9月21日,位于绵竹市汉旺广场的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开馆。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出席开馆仪式。据了解,这座纪念馆占地26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是唯一封存地震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