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实地踏访德阳市区和绵竹核心提示汶川特大地震
本报记者实地踏访德阳市区和绵竹——
核心提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令四川地震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严重损毁。灾区公共体育设施重建总投资26亿元,39个重灾县重建、改扩建120个体育场馆项目,使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实现了“三年跨越数十年”的转变。
◎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如何?有没有对老百姓开放?能不能正常运转?近日,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驱车前往德阳市区、绵竹,探访两地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转情况。
□本报记者 张良娟 钱晞
探访一:开放得怎么样?
体育场馆变“绿肺”,“免费大餐”俏得很
6月15日上午10点,当记者驱车驶入德阳体育公园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宽敞整洁的道路。沿着体育公园走一圈,清凉的树荫下,6张轨道式象棋桌沿路摆放,几位老年人围坐在棋盘旁来往厮杀。
沿路走去,55张露天乒乓球台、6个室外篮球场、4块门球场……随处可见一片又一片露天的球场。没有上锁也不需登记,摆开架势就可以开始锻炼。
尽管家里离体育中心有10公里,62岁的退休职工张玉萍每天都要骑自行车来抢占球台。“乒乓球台俏得很,晚了就占不到位置了。”张玉萍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德阳体育中心的体育场馆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被纳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进行维修加固。2010年4月,德阳市提出打造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对原有的体育中心进行扩建改造和环境美化。
如今,改造后的德阳体育公园焕然一新,露天球场全天候免费开放,羽毛球馆、网球馆等室内运动场地要收取一点场地费,但每逢节假日也免费开放。而每天早晨6点至8点、晚上6点至10点,公园内所有体育场都对市民免费开放。
“以前的体育馆是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星星。现在每天晚上都有几百人在这里锻炼身体。”德阳市体育局局长何升元说。“免费大餐”激发了老百姓的健身热情,统计显示,德阳市体育锻炼人口率达41.5%,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张玉萍的眼里,德阳体育公园如今相当于德阳的“绿肺”。而在绵竹市民何艾兵的镜头里,由江苏援建的绵竹体育中心俨然已经是绵竹市的一座地标。
何艾兵用镜头拍摄下绵竹体育场气势雄伟的塔架、宽敞靓丽的标准足球场,并把照片贴在博客上。“这是川内首屈一指的体育馆!”何艾兵在博客上写道。
在四川,占地200多亩的绵竹市体育中心的确可称为 “首屈一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可容纳上万人的体育场,附带着设有乒乓球室、健身房、瑜伽房、形体室、搏击室的健身中心。体育场周围,还分布着50米赛道的标准游泳池、4片室外篮球场、4片人工草坪门球场以及一个300米跑道的室外田径训练场。
这座“地标”是不是个花架子?
在体育中心室内篮球馆的大门处,记者看到了一张《对外开放管理方案》:室外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场全天候免费向市民开放;排球场、室外田径足球场、室外网球场等场地收取每人5元的清洁管理费。绵竹市体育中心主任李长志告诉记者:“体育中心开放率95%以上,利用率75%。”
而在德阳市体育局的二楼转角处,一个《德阳市体育局2012年工作安排表》上,群众体育活动安排得密密麻麻。小学生足球联赛、业余篮球联赛、羽毛球联赛、网球比赛……从2012年1月份到12月份,表格里每个月都排得满满的。仅仅是6月,就有“德阳体育日”、“端午龙舟文化周”等近十项主题活动。
“四大业余联赛、快乐周末体育活动、德阳体育日、各个系统运动会……”扳着手指头,德阳市体育局副局长田凯向记者历数德阳市上半年举行的群众体育活动。“基本上是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老百姓全部免费参与。”田凯自豪地说。
探访二:运转经费何来?
市场化运作,年入百万元,“会展经济”反哺体育
“免费大餐”乐了老百姓,谁来买单?
“体育场里这两杆照明灯,每天早晚开3个小时,电费就是200多元。”站在德阳体育公园体育场里,何升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员工资、维修维护、水电费……保守估计,要维持德阳体育公园免费开放,每年需要近百万资金。”
为了让这一顿“免费大餐”吃得长久,德阳市体育局绞尽脑汁让“腰包”鼓起来。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德阳市体育局采用招标方式,吸引商家进场办会展,每年创收逾百万元。记者采访当天,德阳体育公园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德阳市龙舟交易贸易会”布展,一群工人正紧张地搭建着桁架。“以前办一场会展,收入只有3万到5万元。现在通过招标方式,一场会展收入二三十万元,翻了好几倍。”何升元说。
如果说会展经济能帮助体育公园“糊口”,那德阳体育公园背后的绵远街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德阳市体育局将绵远街统一打造为体育用品一条街,整条街按奥运五环色彩统一装修,租金也从以前的10多元一平方米涨到了60元一平方米。
通过走市场,德阳体育中心每年盈利近200万,不仅实现了 “以馆养馆”,还为德阳体育公园免费开放提供了资金保证。
而绵竹体育中心的高开放率和利用率,则有自己的绝招。对此,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于天培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一半靠 ‘伸手\’,一半靠‘举手\’。”
于天培口中所说的“伸手”,是指基本的财政保障。绵竹市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用于体育中心的场馆管理、使用以及业余体校的培训。而“举手”则剑指市场,体育中心在保证全民健身、体育惠民的前提下,将部分场馆进行市场化营运,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服务项目。“承接赛事、文艺演出、会议、商业会展以及培训服务,以馆养馆,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于天培告诉记者,绵竹市体育中心去年先后承办了“全国女子篮球青年联赛”等20余项各级赛事和 “四川依然美丽”、第十届年画节开幕式等十余次文艺演出及活动。
“去年一年,绵竹体育中心在支出300万元之后,还向市财政上缴了97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于天培说。
探访三:工作人员何来?
“新型用工”招来大学生,社会力量为政府“解围”
“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绵竹市业余体校将于2012年暑期开设免费培训班,设篮球、足球、摔跤、柔道4个项目。”6月15日下午一上班,绵竹市体育中心办公室的蒋传栋就将几张 《绵竹市业余体校2012暑期招生简章》贴在显眼的位置。
蒋传栋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篮球专业,从绵竹体育中心开始启用的那一刻,他就和其他16名来自四川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一起,成为绵竹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他一样毕业于体育专业的还有4个。
在灾区,缺人手、缺人才是很多体育场馆无法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绵竹体育中心为何能招来这么多大学生?其实,地震前绵竹市只有一个露天灯光球场,由于没有正式编制,根本没有专业人员。2010年6月,在绵竹体育中心场馆交付使用之前,经过政府特批,绵竹市体育中心采用 “新型用工”制度招聘工作人员,由市政府财政每年每人补助15000元,体育中心实行绩效考核,自行解决部分工资。
蒋传栋是绵竹人,他坦言本来并没有打算回绵竹工作。但灾后重建修建的绵竹体育中心不仅让绵竹拥有了一流的体育场馆,也给他提供了一展专业特长的机会。“再加上新型用工制度比较稳定,政府补助的基本工资加上体育中心的绩效考核收入,每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我决定回家乡工作。”蒋传栋告诉记者。
如今,这批新招收的工作人员已经成为绵竹体育中心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2011年5月开始,以这批“新型用工”人才为核心,绵竹市体育中心专门针对全市的中小学生开设了田径、篮球、足球、摔跤4个项目的免费培训课。“每个周末训练两个上午,有好的苗子就输送到专业队伍中去。现在接受培训的已经有100多人了。”绵竹体育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吴洪告诉记者。
同时,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还借用社会力量为自己 “解围”。绵竹体育中心为各个体育协会开辟出活动场地,遇到赛事或群众体育活动,则借用体育协会的人力,承担活动的组织、裁判工作。
德阳市体育局则通过与各个社区合作,在每个社区培养一至两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起一支遍布德阳市的社区指导员队伍。而在农村,德阳市体育局把目光瞄准大学生 “村官”,把他们纳入社会指导员的队伍中,借助体育彩票基金,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加基层体育人才队伍的储备。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袁连春兰禄贵记者张学文)中国农业银行绵竹市支行与合作方加快农家店的建设,明年底力争在全市155个行政村布设移动POS取款点,届时,农村人可足不出村就能取款。10月19日,记者在广和村农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