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灾后重建设施空置状态本报记者冉倩婷重建后的绵竹
消除灾后重建设施“空置”状态
□本报记者 冉倩婷
重建后的绵竹教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硬件设施条件一流”。但“择校热”却让不少学校面临招生难,“水平提前一二十年”的教学硬件设施处于 “空置”状态。去年,绵竹市春溢小学秋招竟不足20人。
这一局面正在转变。自去年10月与绵竹市大西街小学“联动”办学、成为大西街小学春溢校区后,今年该校区秋招已满80人,达到教学设定规模。“这是绵竹教育均衡化带来的成效。”绵竹市教育局副局长朱琦说,该市积极探索教育均衡化与“空置”设施的盘活,逐步探索出 “融合”、“联动”、“联盟”三种方式,构建起城乡“大教育”格局。
融合 从质量抓起
自从担任张家港永建博爱小学的负责人以来,吴华富就在天河小学分校的各个教室开始“蹲点”。
震后,东北镇辖区内6所村小合并为张家港永建博爱小学,于2009年投入使用。但师资力量薄弱、任教科目不齐等“软件”硬伤依旧导致学生流失。在市教育局引导下,张家港永建博爱小学取消独立建制,并入城区的天河小学成为分校,原任天河小学副校长的吴华富被派往天河分校。
一段时间后吴华富发现,影响这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症结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新教材脱节,“老师自身跟不上教材,自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他领着天河小学本部的优秀教师在教室 “蹲点”,挨个为分校老师提出教学改良建议。
除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天河小学还在两个校区实施管理融合:行政管理、教研活动、教学评价标准统一;每年选择2-3位老师交流任教;为强化师资,天河学校本部每周二、周四还专门派5-6位老师前往分校参与音乐、美术等特长课程教学。
目前,天河分校招生范围内的生源,基本都进入该校就读。
联动 用理念提升
同样面临招生难,由江苏省盐城市援建的春溢小学则采取了另一种“盘活”方式。在市教育局推动下,春溢小学保留建制,以“联动”模式与名校大西街小学结成“对子”。
大西街开始在春溢校区“复制”自己的办学精神和方式。“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的社团活动被移植到春溢校区。分属于艺术、体育、语言、手工制作、科技、传统文化六大类的30余个社团,在每周三、周四的下午活跃在校区的各个地方;在绵竹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春溢校区的“生态实践基地”也建设完成,成为孩子们认识植物、动物的乐园。“生态实践基地”不仅提供航模制作、沙雕泥塑等课程教学地点,学生还能在此播种耕作,收获玉米、茄子等作物。
“还有养成教育。”大西街小学春溢校区校长薛昌伟介绍,春溢校区还开始践行大西街小学“博约”的教育理念。“博”的含义是自由、开放、平等、尊重,“约”则是人与人、环境之间的友好相处。
为了加强春溢校区的师资力量,大西街小学的部分优秀教师正在做“保籍流动”,即人事关系不变,工作地点发生变化。目前有6位老师已经在春溢校区任课。“目标是到2014年,实现校区间教师队伍质量均衡。”薛昌伟介绍。
在薛昌伟看来,这是一个双赢格局:进入大西街小学就读是许多孩子和家长的愿望。而大西街处于绵竹闹市区,场地相对狭小,拓展空间有限,无法扩大办学规模。与春溢的联动,也使大西街办学精神得到了延伸。
联盟 城乡学校共同成长
7月9日,紫岩小学四年级四班的李岱奇就备齐洗漱用品、打包小锄头小铲,迎接即将到来的 “科考任务”——和另外十几名同学一起进到清平大山里采集化石标本。“这是紫岩小学与清平小学互动参与的一次暑期实践活动。”
两校互动背后,是一张大“联盟”网。
经紫岩小学组织,4月12日,紫岩、清平、绵远、天齐、九龙五所学校的校长在联盟公约上签字,绵竹市城乡教育联盟(1+4)正式成立。截至目前,五校共实现教师交流100人次,12名骨干教师开展了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
为了推动联盟发展,五所学校正积极制定更多交流内容:举行学校管理论坛,实行相对同步的学校常规管理;开展教学研讨课互访活动;发挥校园网站功能,全面开放学校资源;利用各自特色、优势,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在朱琦看来,城乡小学教育联盟的建立,在城乡学校间搭起一座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学校文化、优质资源的共享互动中,绵竹的教育形成了大教育的概念,在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的同时,促进联盟学校在各方面优质、特色发展,最终要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
新闻推荐
在灾后重建中,清平乡农民开垦土地边角余料等种菜栽树——□本报记者许静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一畦畦蔬菜生机盎然,老人安详地坐在门口晒太阳……走进绵竹市清平乡,一幅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景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