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亩荷塘莲藕香
邓国华正抓紧时间给莲藕施肥。
2版
在绵竹市土门镇三合村莲藕种植基地里,放眼望去,一大片绿色的莲叶和鲜艳的荷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上百亩近两公里的荷叶连接成一片,煞是壮观。
文/图 谭明剑 本报记者 陈晓霞
眼下,又到了荷塘飘香的季节。该村二组的莲藕种植户邓国华正抓紧时间给莲藕灌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他今年刚种植的20余亩优良品种的浅水莲藕长势格外喜人,丰收在望。邓国华告诉记者,目前正是莲藕长势最快,荷花争相斗艳的季节。但他们村上种的莲藕并不是观赏效果最好的品种,映日荷花别样“红”,红的不是花,而是莲藕的经济效益。
土门镇三合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但由于土质原因,村上的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滞后。“我们村地势低洼,土质贫瘠,大部分土地只能种一季水稻,种不了大小麦。”三合村村支书廖明静告诉记者,三合村下湿田面积大约3千余亩,占了全村耕地面积的30%左右。下湿田,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烂泥田”,不适合种植小春作物,这也导致了该村贫穷落后。
2011年,村里来了一位能人,如今三合村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刘建华。他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将三合村的莲藕种植从50亩发展到了300亩,带动39户村民跟着他种植莲藕,增收致富。
刘建华告诉记者,三合村大部分的土地因为挖土烧窑,开垦过度,不再适合种植粮食,而这些“烂泥田”恰好是种植莲藕的最佳土质,“古诗里头说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淤泥正好就是我们这的烂泥田,当时我租地的时候老百姓还不相信,说就这烂泥田能够种个啥,别把自己陷进去了,他们只是不了解莲藕的习性。”
2011年3月份,刘建华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村上租得了50亩“烂泥田”,买藕种、埋种、引水、护田,一系列的忙活之后,莲藕全部种植下田。“看着荷叶一天天长大,我也一天比一天高兴。老百姓看到我的莲藕长得好,从不信变成了观望,从观望变成了期望。”刘建华告诉记者,其实老百姓也希望看到他成功,能够为大家找到一条挣钱的路子。
今年年初,荷塘开始大规模出藕,看到硕壮的藕节从池塘里挖出来,刘建华乐得笑眯了眼。事后一算账,“亩产20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5元一公斤来算,50亩田便赚上50多万元,去年投入的资金连本带利赚了回来。”
看到刘建华的莲藕取得了成功,不少村民也“眼红”起来,三合村20组的村民杨居洪就是其中一位,莲藕还没收获就预订了30亩田的种子,“以前根本不知道这烂泥田能够这么有用,当看到老刘种藕种得这么好,我心里还是痒痒的。”
村民种莲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两委也积极将政策向种植户们倾斜,“村民们如果要流转土地种藕,村上全部积极支持,鼓励村民开展自主创业。”村支书廖明静告诉记者,一户接着一户,一处连着一处,三合村1组、2组、8组、20组……短短几天时间,近30户村民就将刘建华的莲藕全部预购。
藕田下种,不少村民还想到了其他致富路子,在荷塘里养上了生态鱼,“每亩田可以养七、八百条鱼,增收2000元没问题。”邓国华告诉记者。看着形势一片大好,刘建华同村委会,种植户们商量之后,申请成立了三合村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方式为种植户们解决藕种、技术和销路等实际问题,同时带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增收致富的路子中来。
“三合村历来很贫困,我一个人发展起来不代表整个村子都发展起来,整个村子如果都种莲藕的话,就可以把旅游和农业产业一起搞,那三合村的村民就能够真正富裕起来了。”关于对未来的打算,刘建华信心满满,“眼下,绵竹市领导和土门镇的领导都很关注我们村上的莲藕种植,在积极帮助我们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他说,下一步合作社的目标是突破500亩,他也相信自己的莲藕能够为当地的老百姓寻到一条增收的好途径。
新闻推荐
规划引领“两化”互动 “全域空间”统筹城乡 ——绵竹加快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走笔
随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入推进,绵竹开始以全域空间规划入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图为人口聚集、产业支撑、功能设施等要素有机融合的清平乡新农村综合体。王义超摄□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