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趣事

华西都市报 2015-02-08 18:42 大字

罗江县李调元祠堂李贵平摄

□蜀中轶事

清代四川,出了一位声名远扬的大才子,他就是杰出诗人、学者李调元。李调元,四川罗江县人。五岁入乡塾,辄成诵。他记忆过人,凡经眼诗书,大都过目不忘。

和湖南文人“打嘴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调元外放广东学政,从长江顺流而下,途经湖南,湖南巡抚在洞庭湖畔为他设宴接风。宴席上,一位候补道想卖弄才华,走上前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大人长于楹联,今日盛宴,正好求教。”

李调元笑道:“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班门弄斧?”

那位候补道便吟出一副上联:洞庭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人由何而来?

李调元答道:巫山十二峰,云蔼蔼雾腾腾,老夫从天以降!

候补道又出一联: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这上联刁钻古怪,把李调元比作独身女人,隐含挖苦刻薄,李调元冷笑对曰:

弓长张隻隻雙,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

候补道岂肯罢休,随手从树上摘下一个李子,扔进洞庭湖中,再出上联: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这上联中“李沉”,寓意恶毒,李调元也不在意,时值仲夏,花事甚浓,蜜蜂飞舞花丛中,李调元触景生情,应声对出下联: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候补道骂“李沉”,李调元对“蜂飞”,针锋相对,格调高昂,甫一吟毕,满座哗然。那位候补道至此方知李调元才敏学高,已远不及。后来竟无心仕途,于是在洞庭湖畔一边养蜂,一边习文。

回川以著述自娱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李调元由广州回京,升任直隶通永道(道员,正四品官)。兼管河务、屯田、海防、驿传等事,辖通州、永平府。时海河淤塞,夏秋暴雨河水泛滥成灾,大批流民涌入附近的京城,影响治安。李调元召集各县县令商议,先疏导易泛滥河流,召回逃京流民修河,以工代赈,连续两年奋战,通永境内河道疏通,无水旱之虞,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创办潞河书院,努力培养人才。

当时朝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征集全国图书。李调元自幼爱书成癖,公余“遍访异书”“每得善本,辄遣胥吏录之,因辑自汉迄明蜀人著述罕传秘籍一百五十余种汇刻之,曰《函海》,其表彰先贤,嘉惠来学,甚为海内所称。”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库全书》修好,朝廷下令将七部手抄本分送全国七大藏书阁收藏。李调元奉旨将《四库全书》一部护送到盛京沈阳(今辽宁沈阳市)文溯阁保存,用十辆大篷车运书,共四十口书箱,由四十名士兵护送。永平府卢龙县是必经之地,沿途地方官均有护送责任。卢龙县知县郭永泰命人把书车集中放馆驿停车场,盖上茅草防雨。半夜书车茅草忽然着火,士兵担水淋熄,只少数几十本书留有水印子,主要责任应是郭永泰“护送不谨”。在全书送到盛京文溯阁后,李调元回衙将详情汇报给前来查问的按察使永保。永保在吏部任郎中时与李调元结怨,于是乘机报复,奏朝廷,诬李调元玩忽职守,致《四库全书》受损,下旨将李调元罢官、下狱,次年春,定罪发配新疆伊犁。

幸亏与李调元相知相交的直隶总督袁守侗,以李母年老须赡养为由,代为伸冤。朝廷许李调元交纳万两白银赎罪,押到涿州(今河北涿县),即暂予释放。

乾隆五十年(1785年),52岁的李调元返回绵州罗江故里,家居近二十年。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草堂溪水清,照见溪上屋;幽人正著书,灯光映修竹。”一诗,即可见其著述之乐。

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农民军兵锋指向四川绵州,李调元一家避乱去成都。趁火打劫的坏人,焚毁了万卷楼。李调元归来,见书化蝶飞,楼成废墟,放声大恸曰:“烧书犹烧我也!”从此后,老人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李调元吟咏道: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二十日,一代文星陨落在绵州罗江南村坝故里。萧源锦

新闻推荐

新建小区基本满足群众购房需求部分工程待项目资金到位后开工

网友“行游天地间”:前些年五通桥区金山镇曾传出将建设规模为200多户的石燕子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事,请问这项工程开始建设了吗?另外,我还想咨询一下,据说金山镇还要修建金山大道,以及将开工实施茫溪河...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